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白雾村揭开古村背后的活态经验与普适价值

发布时间:2025-07-05 02: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沈凯文   阅读 6.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省委书记两度点赞的“白雾样板”有何振兴密码?国资学子实地探寻

“要总结推广白雾村党组织抓产业、促增收的做法,复制形成更多的‘白雾村’。”云南省委书记王宁在省两会上两次点名表扬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将其树为解决农民增收“头等大事”的全省标杆。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这个屡获省委书记肯定的传统村落,究竟“好”在哪里?其“三个组织起来”(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要素组织起来)的振兴密码如何奏效?带着这些追问,2025年7月2日,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白雾村,通过实地参观,村支书座谈、村民采访、聆听讲解、研读村史、观察现状等多维调研,力图揭开这个古村“逆生长”背后的活态经验与普适价值,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基层实践样本。

图1: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白雾村党群服务中心前合照

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如何让历史文化村落既守住“乡愁记忆”,又激活“发展动能”,成为时代命题。曲靖市会泽县白雾村作为滇东北重要的历史文化名村,曾因明清时期的铜矿贸易兴盛一时,留存有云南会馆、三圣宫等20余处清代古建筑群,2012年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古村面临人口外流、建筑老化、产业单一等困境。近年来,白雾村以“农旅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出“保护中发展”的传统村落振兴路径。以“农旅融合”的崭新姿态,书写乡村振兴的时代答卷。

图2:图为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多项国家级挂牌

一、彩石板路承古今:古建藏密码

在村委会工作人员引领下,志愿者们沿彩石板路探访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云南会馆。斑驳的楹联与飞檐翘角的古戏台,见证了村落昔日的商贸繁华。如今,这座古建筑作为村民文化活动中心与农旅融合核心载体,吸引众多游客参观。位于会馆旁的村史馆,以大量犁铧、粮票、农具等老物件为脉络,系统展示白雾村从明清时期商贸聚落,到现代乡村振兴的发展历程。与之相邻的三圣宫,曾作为清代“茶马古道” 重要学子驿站,现转型为传统文化传习场所,定期开展书法临摹、剪纸技艺等非遗体验活动,受到广泛欢迎。村落中,防火“猫拱墙”与通风“猫洞”的传统设计极具研究价值。

图3:图为村委会工作人员为实践团讲解特色古建筑设计理念及作用

这种兼具实用性与生态性的建筑智慧,为现代乡村建筑保护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由20世纪 50 年代建成的国营粮仓改造的先锋书店,在保留原建筑历史风貌基础上,内部规划多个功能空间。该项目采用“修旧如旧+功能置换”模式,自开业以来,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项目。

图4:图为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娜姑镇白雾村先锋会泽白雾书局

从古建筑活化利用到现代功能植入,白雾村通过系统性传统建筑保护工程,完成多处历史建筑修缮改造,形成 “文旅+文化+文产”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村集体经济显著增长,为全国传统村落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二、千亩农田融农旅:村跑振活力

走出古村,千亩农田与观光栈道构成壮阔图景。据介绍,白雾村推行“农业 + 旅游”融合模式,打造“村跑节”“农耕体验日”等特色项目:“村跑节”规划田间赛道吸引运动爱好者,“农耕体验日”设置插秧区、收割区,让游客在农事人员指导下参与水稻种植、谷物收割等环节。通过这些活动,将原本单纯用于农作物生产的传统农田,转变为兼具农业生产与旅游服务功能、可供游客体验消费的文旅资源。

图5: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在农田观光栈道合照

在“农旅融合”发展定位下,白雾村同步推进古村风貌保护与现代经济激活。村“两委”以历史建筑保护为核心工作,组建专业修缮团队,依据“修旧如旧” 原则,对云南会馆、三圣宫等古迹开展修复工作,包括墙体加固、木构件替换、彩绘修复等。同时,结合旅游市场需求,开发观光农田、特色民宿等旅游项目,将闲置农房改造为民宿,统一设计装修风格,配套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

图6:图为村委会工作人员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讲解白雾村发展模式

针对旅游开发与耕地保护的矛盾,白雾村形成“制度+调解+民生”治理模式。村民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制定覆盖建筑风貌管控、环境卫生维护、文旅经营规范等领域的村规民约,实施“门前三包”责任制,要求村民负责自家门前的环境卫生、绿化维护和秩序管理;开展“文明商户评选”,对遵守经营规范、服务质量良好的商户给予表彰奖励,推动古村保护要求转化为村民自主行动。

图7: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成员采访村民照片

治理实践中,白雾村成立老党员调解队,队员由熟悉村情、威望较高的老党员组成,专门负责协调村民住宅外迁工作。在与村民沟通协商过程中,充分听取村民意见和诉求,制定合理的搬迁补偿方案。同时,推行土地入股制度,村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村集体成立的旅游开发公司,公司对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开发和运营,村民可通过土地租金、公司经营收益分红、在公司务工获取工资等多种渠道获取收入,实现耕地保护与经济增收并行。

法治建设层面,村内设立调解委员会,建立完善调解机制。当出现家庭纠纷、土地矛盾等问题时,调解委员会第一时间介入,组织涉事各方进行协商调解。通过耐心倾听、法律讲解、情感疏导等方式,依法依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保障乡村和谐稳定发展。正如“乡村振兴离不开规则护航”所强调,白雾村通过完善治理体系,保障乡村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图8: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与白雾村书记座谈交流

三、生态经济法治合:振兴启新程

夕阳西下,志愿者们告别白雾村。调研揭示:古村蜕变不仅源于“农业+旅游”双轮驱动,更在于统筹推进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法治建设,形成三位一体的格局。如老粮仓改造的先锋书店,正是传统建筑智慧与现代文化功能碰撞的典型实践。古建筑修复沿用传统营造技艺,同时结合现代建筑加固技术;“猫拱墙”“猫洞” 等传统建筑智慧被提炼并应用于新建筑设计。

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土地入股、文旅融合等现代经营方式与传统农耕文化相结合,既传承乡村文化根脉,又注入新的发展动能。从历史建筑保护到现代文旅开发,从传统农耕到生态观光农业,从基层自治到法治保障,白雾村通过生态、经济、法治的有机结合,构建起全方位的乡村振兴体系,为其他乡村提供了可借鉴的立体化发展样本。

调研揭示, 白雾村的“逆生长”奇迹,核心在于将“三个组织起来”的创新实践贯穿于生态保护、经济发展、乡村治理全链条:强有力的党组织是“主心骨”,精准组织的群众是“源动力”,高效整合的要素是“催化剂”。 从古建活化到文旅创新,从传统农耕到多元产业,从村规民约到法治保障,白雾村构建了生态、经济、治理有机融合的立体化振兴体系。

图9:图为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乡村振兴实践团在白雾村地标建筑前合影

从白雾村的实践可见,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激活“人、地、文、产”的协同潜力——以历史文化为根基,以产业创新为引擎,以民生改善为归宿。当古村的彩石板路承载起观光客的足迹,当老粮仓变身知识驿站,当村民从“守着老宅受穷”到“土地入股分红”,这不仅是一个传统村落的重生,更是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的鲜活注脚。调研实践亦证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需要更多青年力量扎根乡土,以专业智慧解码传统村落的现代转型密码,让更多“白雾村”在时代浪潮中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沈凯文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1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