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茶韵传红,情暖留心”实践队:以青春之力贡献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07-02 15:4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金轩 杜思琴 敖佳 潘杨欣 黄蕙 许莉美 周冰慧   阅读 5.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为深入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6月26日至27日,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茶韵传红,情暖留心”社会实践队走进景德镇市浮梁县峙滩镇流口村,围绕茶产业调研、红色文化宣讲、乡村文明建设等主题开展“三下乡”实践,将理论学习与基层发展实践结合,以青春赋能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循茶香探韵解产业密码

活动首日,实践队成员们在技术人员的引领下深入茶产业基地,系统观摩了茶叶摊晾、杀青、揉捻、干燥等全链条制茶工艺。面对智能化自动化的大型设施,队员们化身“小学徒”,在工作人员的悉心讲解与实操指导下,切身感受到了浮梁茶产业从传统工艺到现代化生产的跃升活力。

▲图为实践队在茶园实践采茶 

▲图为实践队在茶产业基地观摩学习

随后,实践队前往当地茶旅融合的“标杆”项目——玉京酒店开展调研,深度探寻茶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脉络。参观过程中,酒店负责人围绕浮梁茶在餐饮茶饮、文化体验、商品开发等场景的创新应用进行了详细讲解,通过与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与实地调研,队员们了解到茶旅融合模式背后的产业生态支撑及其对当地发展的实际成效:5187亩茶园的资源保障、“公司+集体+农户”的创新模式…这些种种,带动着峙滩镇256户百姓脱贫致富,也使得实践队对“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产业融合路径有了更具象的认知。

引童蒙向学,伴银龄承欢

实践队精心设计“茶文化启蒙+成长守护”双主题活动,一方面开展“茶文化”讲解问答、茶叶书签制作,“心中的茶”绘画等活动,激发孩子们对家乡茶文化的探索热情;另一方面开展“推广普通话”和“防溺水教育”的小课堂,增强孩子们语言能力与安全防护意识。

▲图为实践队与小朋友们共同展示实践作品

在老人家中,队员们与老人闲聊家常,在家长里短中传递关怀暖意。实践队还特制天安门背景布,将首都标志性景观以具象化方式布设在老年人居所门前,用相机定格爷爷奶奶们微笑的最美瞬间,并于回校后,将冲印好的照片装入定制相框邮回到老人家中,以暖心举措传递对乡村老人的关怀。

▲图为实践队与老人聊天

绘街道新貌,促美丽乡村

实践队开展垃圾清理、井盖彩绘等乡村美化行动,让公共设施变身为文明宣传载体。与此同时,实践队开设“流动课堂”,通过情景短剧、互动问答等形式,向村民宣讲普通话、防溺水及反诈知识。为老年群体自编“反诈三句半”,给留守儿童开设绕口令比赛等普通话活动,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环境与文明素养双提升。

▲图为实践队彩绘井盖

缅先烈忠魂,传红色薪火

6 月 27 日上午,实践团全体队员身着素色正装,队列整齐划一,怀着崇敬心情抵达流口村红军墓开展祭奠活动。在苍松翠柏掩映的墓区,队员们脱帽肃立三分钟,依次行三鞠躬礼,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敬意。讲解人员站在墓前详细介绍了1934年流口战斗的历史背景与红军墓的由来,随后队长带领全体成员齐声宣读缅怀词。

▲图为实践队聆听讲解员讲解流口村革命历史

下午,实践队发扬专业特长,开展“红色宣讲”,带领村民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相关内容,讲解红色革命历史,感悟革命精神,将红色文化、党的政策知识普及给村民,以青春之力让红色精神赋时代特征在乡村田间扎实生根。

▲图为实践队进行宣讲

通过两天的实践活动,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茶韵传红,情暖留心”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队不仅为流口村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传承红色基因、关爱留守人员贡献了青春力量。从茶产业基地到红军墓前,从童声课堂到老人庭院,队员们用双脚丈量乡村热土,此次三下乡活动,让队员们明白了青年力量该往何处使、如何使,也让队员们更加明确了青年服务基层的时代担当。同时,学院将密切关注流口村在茶产业和红色文化传承方面的进一步发展,计划每季度发布专题报道跟踪实践队在乡村振兴中的持续努力,以及村内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的改善情况。期待通过这些举措,更全面地展现流口村的变化与发展,彰显青年学生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金轩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7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