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针传温情,丹心沃乡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子歙县行,中医义诊暖民心绘就健康乡村新图景

发布时间:2025-07-02 13:1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方文凯   阅读 2.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银针传温情,丹心沃乡野——安徽中医药大学学子歙县行,中医义诊暖民心绘就健康乡村新图景

“上工治未病,仁心济苍生。”2025年盛夏七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杏林暖阳”实践团,肩背药箱、心怀热忱,奔赴钟灵毓秀的安徽黄山市歙县。在粉墙黛瓦的古村落与碧波荡漾的新安江畔,学子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服务乡亲的扎实行动,开展了一场为期一周、主题为“传承岐黄薪火,服务百姓健康,助力乡村振兴”的大型中医义诊活动。他们以精湛的技艺、真诚的关怀,为当地百姓送去健康与温暖,在望闻问切间体悟医者仁心,于解疾除痛中架设连接大学与乡村的“健康桥梁”。(通讯员 方文凯)

古巷闻艾香,仁术润桑梓——义诊现场暖流涌动

清晨的歙县郑村镇中心广场,晨雾尚未完全散去,实践团成员们已井然有序地布置好义诊场地。醒目的“安徽中医药大学‘三下乡’中医惠民义诊”横幅迎风招展,淡淡的艾草清香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吸引着四邻八乡的乡亲们络绎前来。不到八点,登记处前已排起了长队,有拄着拐杖的白发老者,有抱着孩童的年轻父母,也有常年劳作、腰背酸痛的中年乡邻。他们眼中带着期盼,脸上写着信任。

“大伯,您先别急,慢慢说,这肩膀疼多久了?” 大二学生李想(化名)凝神静气,为一位肩周炎疼痛难忍的老农进行推拿。只见他手法沉稳,点按肩井、天宗诸穴,配合滚法、揉法舒缓筋结,汗水悄然浸湿了白大褂的衣领。旁边诊台,针灸组的同学正屏息捻针,细长的银针在阳光下一闪,精准刺入患者的合谷、足三里等穴位,缓解着偏头痛的顽疾。艾灸区烟雾氤氲,温热的艾条悬于村民的寒湿关节之上,暖意融融。脉诊台前,高年级同学在带队老师的指导下,三指定乾坤,仔细体会着指下脉搏的细微变化,凝神思考着方证对应。量血压、测血糖、耳穴压豆、发放驱蚊避暑香囊……每个服务点前都忙碌而有序。一位刚做完拔罐治疗、后背印着紫红色罐印的村民李大妈笑着说:“这些大学生娃技术好,态度更好!拔完罐感觉后背松快多了,像卸下块大石头!” 小小义诊台,成了汇聚岐黄仁术、流淌浓浓乡情的温暖港湾。

图为团队成员进行启动仪式

望闻问切察隐忧,健康宣教筑防线——深入肌理的乡村健康“扫描”

此次义诊,绝非简单的“看病开方”,更是一次对基层群众健康状况的深度“把脉”。实践团成员们敏锐地捕捉到乡村健康管理的短板与需求。

在问诊过程中,队员们发现许多村民对慢性病管理知识匮乏。一位患有高血压十余年的汪大爷(化名),血压高达180/100mmHg,却满不在乎地说:“头不晕就没事,药嘛,想起来才吃。” 队员们耐心讲解高血压的危害与规律服药的重要性,并在其药盒上醒目标注了服药时间。糖尿病筛查区,一位中年村民空腹血糖值明显超标,却对“糖网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一无所知,队员用通俗易懂的图片和比喻,敲响了健康警钟。

更令人忧心的是部分村民的用药误区。实践团在走访中发现,一些家庭小药箱里堆放着过期药品,或迷信“偏方”、“神药”。一位阿姨拿出她在集市上买的“特效风湿丸”,包装简陋无批号。队员们立即指出其安全隐患,并指导她如何辨别正规药品、清理家庭药箱。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实践团精心准备了多场健康科普“微课堂”。在村头古樟树下、在农家小院里,队员们化身“健康讲师”,用方言俚语生动讲解《高血压/糖尿病的自我管理“五部曲”》、《家庭常备药箱“清”与“备”》、《夏季中医养生防暑祛湿妙招》、《常见急救知识(如中暑、蛇虫咬伤)》。图文并茂的展板、简单易学的八段锦教学、实用的药膳食谱推荐单,吸引了众多村民驻足聆听、积极互动。“以前哪懂这些啊,就知道不舒服了硬扛或者乱买药吃,今天可算明白了!”村民王有娣(化名)拿着发放的《乡村家庭健康手册》感慨道。义诊,不仅治已病,更在防未病,为乡亲们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知识“防护墙”。

聚焦“一老一小”,情暖特殊群体——精准服务传递特别关爱

实践团将目光特别投向了乡村的“一老一小”群体,力求将关爱送达最需要的地方。

在郑村镇敬老院,一场专门面向高龄、行动不便老人的“床边义诊”温情上演。队员们分组进入老人房间,细致地为老人们检查身体,耐心倾听他们的病痛诉说。针对老人常见的腰腿痛、失眠、便秘等问题,队员们运用艾灸、耳穴压豆、穴位按摩等温和有效的中医外治法进行调理。一位卧床多年的张奶奶,因长期卧床肩背酸痛难忍,队员小陈为她进行轻柔舒缓的推拿后,老人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连声说“舒服,真舒服”。队员们还为每位老人建立了简单的健康档案,记录下基础疾病和注意事项,转交给院方参考。临别时,同学们将精心准备的安神香囊和养生足浴包送到老人手中,小小的礼物承载着浓浓的敬老情。

图为成员参观调研地点详细信息

在镇中心小学,实践团为孩子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中医药文化启蒙课”。队员们用卡通图片和趣味故事,向小学生们介绍身边的中草药(如薄荷、艾草、蒲公英),演示神奇的针灸模型,讲解穴位按摩防治近视的小妙招(如按揉睛明、太阳穴),并带领孩子们一起练习简单有趣的少儿版五禽戏。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瞪大好奇的眼睛,踊跃提问、模仿动作。“原来我奶奶用的艾草这么厉害!”“我知道按这里(指睛明穴)对眼睛好!”童言稚语中,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悄然播撒。团队还向学校捐赠了预防近视的眼保健操图解挂图和常用儿童外伤处理药包。对“一老一小”的精准关怀,让这场义诊更添温度与深度。

青春建言,共织乡村健康网——让“杏林暖阳”持久照耀

义诊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服务乡村健康的思考与实践远未停止。带着义诊中收集到的丰富一手资料和深切体会,实践团与歙县卫健委、郑村镇政府、镇卫生院及村医代表举行了专题座谈会,聚焦“如何让优质中医药服务在乡村扎得更深、惠及更广”,碰撞出智慧火花。

当载着收获与不舍的车队缓缓驶离歙县,新安江的碧波与徽州的青山在车窗外延展。回望这片浸润着中医药智慧与深情的土地,“杏林暖阳”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心中都沉甸甸的——那不仅有为乡亲解除病痛的欣慰,更有对提升基层健康福祉的深切责任感。

一周的义诊,是短暂的,但播撒下的健康火种、联结起的深厚情谊、激发的振兴思考,必将长久地照亮前路。安徽中医药大学的青年学子们更加笃信:唯有将仁心仁术深深扎根于广袤乡野,聚焦民生痛点,创新服务模式,才能让中医药这一中华瑰宝真正惠及每一位父老乡亲,为乡村振兴筑牢坚实的健康基石。 歙县之行虽已落幕,但传承岐黄、服务基层、守护健康的青春使命永不谢幕。这束温暖了歙县乡间的“杏林暖阳”,将永远激励着学子们在建设健康中国、助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上,步履铿锵,一往无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方文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7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