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部星火实践队:青春解码辛亥史,实践赋能新征程

发布时间:2025-07-01 18:2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胡欣月   阅读 28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武汉7月1日讯(通讯员 胡欣月 王依) 7月1日上午,在这个的特殊日子里,外国语学部“星火实践队”赴辛亥革命博物馆开展“寻迹辛亥初心,传承首义精神”实地调研活动。实践队以“历史研学 + 实践创新”为抓手,将“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的丰富性融入历史场景的深度探索中,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解读、创造性转化,让百年革命历史在青年实践中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图为实践队队员们在辛亥革命博物馆门口合影。向佳燕 供图

以“沉浸式研学”为钥,打开历史认知新维度

步入辛亥革命博物馆,“晚清中国”展区陈列的旧报刊、历史图片,“武昌首义”场景里的展品,瞬间将实践队员拉回那个激荡变革的年代。与传统参观不同,星火实践队带着“三个追问”开启调研:“百年前的青年如何选择理想?”“首义精神在今天有何新内涵?”“外语学子能为历史传播做些什么?”

▲图为队员们参观“武昌首义”场景里的展品。向佳燕 供图

队员们分组领取“历史拼图任务卡”,在展厅中寻找与“觉醒”“担当”“创新”等关键词对应的历史细节:在陈列着历史文献的展柜前,大家驻足查看、交流,从文字里触摸当年青年的家国情怀;面对墙上的历史资料,队员们仔细研读,梳理中国早期民主制度探索的艰辛历程。

▲图为实践队队员专注参观“晚清中国”展区展柜。向佳燕 供图

“不是被动听讲解,而是主动‘打捞’历史细节,这种方式让大家对‘敢为天下先’的首义精神有了更具体的理解。”实践队队员说。这种带着问题的沉浸式研学,让历史从书本走向现实,成为暑期实践中最生动的“思政课”。

▲图为陈列的旧报刊、黄兴起义的图片图片展示。向佳燕 供图

以“互动式实践”为桥,丰富实践活动层次感

调研中,实践队不仅是历史的“学习者”,更是精神的“传播者”。在博物馆内,队员们化身“临时讲解员”,为参观的小朋友讲解展品背后故事;在交流分享时,队员结合专业学习谈感悟:“外语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观察世界的窗口,当年革命先辈正是睁眼看世界,才找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

▲图为队员们化身为“临时讲解员”,为小朋友导览。向佳燕 供图

实践队员引导“同行者”参与辛亥革命首义相关调研,通过填写调查问卷收集大家对首义历史的认知与感悟。调研过程中,队员们还设计了交流互动环节:与参与调研的同行者深入交流,结合当下中国发展成就,畅谈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

“青年学子用同龄人能懂的语言解读历史,让红色教育有了青春气息。”辛亥革命博物馆内,参观市民对实践队的调研做法表示认可,“这种互动式调研让博物馆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也让实践活动有了更丰富的实践维度。”

▲图为实践队员引导“同行者”填写辛亥革命相关的调查问卷。向佳燕 供图

以“创造性转化”为翼,让历史精神照进现实

在文创展馆参观时,实践队更是以“创造性转化”为指引,探寻历史精神现代表达。队员们穿梭于陈列着首义主题文创的展区,目光聚焦在印有“天下为公”的扇面、融入首义元素的瓷瓶等作品上。这些文创以历史符号为原料,经创意打磨,成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文化载体。队员们驻足研讨,分析如何通过文创设计,让首义精神突破时间桎梏——将起义的热血豪情,转化为年轻人日常把玩的文创物件;把先辈的革命理想,融入现代审美与生活场景,让历史不再是陈列馆里的静态文字,而是能伴随大众、走进生活的鲜活精神符号,以创新形式延续历史文脉,让首义精神在当代语境中持续闪光。

▲图为在文创区“天下为公”扇面旁,队员驻足凝视。向佳燕 供图

踏入辛亥革命馆,每一件文物、每一段史料,都在诉说着为家国探寻出路的艰辛,让队员们真切懂得 “从哪里来”—— 先辈们为民族独立、人民幸福踏出一条血路,这份初心,是历史传承的火种。而思考现实,实践者们更清晰 “到哪里去”,先辈未竟的事业,需要青年将爱国情、强国志,融入新时代的担当。

这场实践,让历史不再是课本里的铅字,而是可感可触的力量。辛亥革命馆之行,赋予暑期实践厚重的历史底色,更让青年学子在沉浸式体验中,读懂 “初心” 二字的千钧重量——以史为鉴,方能开创未来;以行践知,方能不负青春。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胡欣月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