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首耳熟能详的诗句,牵连起杜甫与湖南的故事。离乱之年,又是江南落花时节,杜甫与故人重逢湘江水边,再唱青春时唱过的歌曲,只见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
大多数人对“杜甫在湖南”的印象止步此诗。然而,杜甫与湖南的故事远不止于此。湖南是杜甫晚年生活的最后一站,这片湘楚大地见证了他最后的岁月和诗歌创作的高峰,给了他风烛残年里最后的温暖。而杜甫也把一生打磨,臻于完美的诗情撒在了这片热土上。湖南与杜甫相互成就,杜甫为湖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提升了湖南的文化品位,他爱国忧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与湖湘精神血脉相通,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一、杜甫湘诗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把毕生心血都倾注在诗歌创作上。流传至今的杜诗共计1400余首,这些作品与他的生平轨迹紧密关联,既反映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记录了大唐由盛转衰的社会变迁。
大历三年冬(768年)到大历四年秋,杜甫前后三次进入长沙,在古潭州大地上留下了55篇诗歌。他是唐代诗歌史上在长沙写诗最多的诗人,长沙驿见证了杜甫伟大生命的落幕,杜甫也为这片诗歌原乡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长沙与杜甫相互成就,他为长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也提升了长沙的文化品位。他的诗作被后人广为传诵,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同时,杜甫在长沙的经历和创作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为后人了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杜甫爱国忧民的人格魅力和精神追求,与湖湘精神血脉相通,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大历四年初春,杜甫过洞庭湖,沿湘江上溯至潭州,随之南行至衡州。尔后,徘徊在湘中。大历五年遇潭州“臧玠之乱”,再度逃难至衡州。此时的杜甫生活无着落,一心想去郴州投奔舅父崔伟,舟行至耒阳遇涨水,困于方田驿“半旬获浩溔”,贫病交加,思念故里,有“永息汉阴机”之叹。杜甫于是返回潭州,北往岳阳,途中病卒。
“十蜀岷山葛,三霜楚户砧”。杜甫在湖南漂泊两年,目睹唐室衰落,干戈四起,生灵涂炭,政局岌岌可危而忧国忧民。他所到之处即兴赋诗,记人、记事、状物、抒情,留下不少精彩诗篇。除人们熟知的《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还有《入乔口(长沙北界)》《铜官渚守风》《北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吟咏湖湘山光水色、风俗民情,慨叹国破家亡,抒发忧国忧民之思的诗篇。
二、湖湘杜甫遗迹
(一)杜甫江阁
唐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暮秋,杜甫从洞庭湖出发前往潭州(今长沙)投奔任职于此的好友韦之晋,不幸的是,杜甫还未到达潭州,韦之晋就病逝了。杜甫只好以贫病之身客居在湘江边的一座简陋楼房,即“江阁”。杜甫在潭州流寓期间创作了五十余首诗作,其中大部分是在江阁居住时期写的。
杜甫江阁采用中国传统仿唐古建筑形式,融合了古典与现代元素。主阁高耸入云,屋顶采用歇山顶,檐下斗拱繁复,色彩斑斓。阁内布局严谨,空间层次分明,既可供人缅怀诗圣,又为文化活动提供了场所。
远观杜甫江阁,可以看到这座仿唐建筑宏大严整的规模和古朴雄浑的风格。沿着诗碑长廊湘江步道走向江阁主体建筑,侧边岩石材质护栏上刻有现代湖南书法家撰写的杜甫诗作,这些诗作营造了一定的诗词文化氛围。
进入阁内,映入眼帘的是馆正中的一尊杜甫雕像。雕像正后方是一幅杜甫行迹图,两侧各有一块显示屏,一块播放杜甫生平介绍,另一块播放景区活动介绍。此处可以粗略了解到杜甫与长沙的关系。四层为诗圣杜甫纪念展厅,展厅正中立一座假亭,上有“江南逢李龟年”的字样。周围墙壁上分客身天地、欧寄湖湘、流域长沙、千秋诗圣四个部分,以诗画形式展示杜甫在湘两年的诗作及其生活困境和伟大情怀。通过这四部分内容,可以大致了解杜甫在湘行迹和部分诗作。
沿着楼梯登上江阁六层,可俯瞰湘江美景,感受阁上江色的魅力:江水波光粼粼,远处的岳麓山郁郁葱葱,与杜甫江阁相互辉映,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游览结束后,下到一层出口处的文创体验中心,或旅拍打卡,或品尝新中式茶饮,或购买杜甫周边文创,寓美于形,寓乐于品,共享杜甫江阁文化之美。
到了夜晚,华灯初上,投壶、抛绣球、飞花令、舞台剧——丰富多彩的夜游活动,让人充分感受到杜甫文化、唐风文化的魅力。
图为杜甫江阁/马芯阁 摄
(二)望城古镇群
“到靖港寻古、到乔口吃鱼、到铜官玩陶、到新康看戏、到书堂览书”……在长沙湘江北段的望城境内,星罗棋布地分布着靖港、乔口、新康、铜官、书堂等古镇,各镇相距均在10公里以内,统称为湘江古镇群。这些古镇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近年来,通过挖掘整理、保护开发修复,这些文化遗存得以重生,逐步成为长沙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
千年前,杜甫由岳州南下潭州,在望城作短暂停留,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望城区文旅产业逐渐发展起来,三贤祠、杜甫客栈、杜甫码头、杜甫守风亭、芦江阁等杜甫文化景点得到修缮或兴建,这为望城增加了不少文化氛围。
古镇群最北端的乔口古镇仍然保留着不少杜甫遗迹,包括三贤祠,乔江书院,杜甫码头和青草湖。三贤祠始建于南宋,是为纪念来到乔口的三位贤人(屈原,贾谊,杜甫)而建,如今已成为了一座书香气十足的古祠。进入祠中,可以看见三尊铜像,其中左边为杜甫雕像,雕像下立有讲解板。杜甫的讲解板上介绍了《入乔口》和《宿青草湖》这两首杜诗。祠中廊道一角还有一小块区域专门用来展示《入乔口》,展板左侧展示全诗,右侧讲述杜甫来到乔口的历史背景,但展板的设计较为简单,以文字为主,观赏性不强。除了三贤,祠中还为其他许多与乔口镇颇有渊源的历史人物挂板、立像,还有一处挂有孔子像的学堂样式空间,这些元素使三贤祠文化氛围丰厚、游览价值提升。乔江书院与三贤祠相连,书院在充当文旅部门的办公场所的同时,还专门开辟了书屋青年之家,供小镇居民在此借阅书籍,也给忙碌的人们一块乘凉休息的落脚处。
新康是杜甫逆湘流而上的第三站,他在这里写下了《北风·新康江口信宿方行》一诗,但由于并未登岸,新康古镇并未留下他的足迹,后人也没有建造有关的纪念实物。但就在离新康不远的的靖港,一座江阁为纪念杜甫而建。近年来,靖港为打造古镇景区正大力兴建古风建筑,“芦江阁”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一座为纪念杜甫于江南逢故友李龟年并留下千古名作而修建的阁楼。目前江阁仍在修建,但整体建筑已经完工,内部已初具雏形。江阁共有三层,内部展示靖港的历史故事,无疑杜甫也于其中留下了宝贵的痕迹。
铜官是杜甫乘船南下的第二站,古镇中有关杜甫的元素仅有杜甫守风亭一处。守风亭是2018年铜官窑国风乐园为纪念杜甫而新建,取名自杜甫滞留于此时写下的诗歌《铜官渚守风》。此亭为仿唐风六角飞翼亭,亭上对联取自诗中(“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亭子西南一侧,塑造杜甫乘船驶向亭子的塑像,象征千年前杜甫于此避难的景象。守风亭如今作为铜官窑国风乐园的一部分,有不少游客前来打卡。
图为三贤祠/马芯阁 摄
(三)平江杜甫墓
770年暮秋时节,杜甫思归故里,北上洞庭。却因为重疾复发,且资用将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无奈杜甫最终病逝于县治寓所,葬于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孙嗣业留平江守墓,杜氏一族由此繁衍,绵延至今。关于杜甫墓葬地虽历来存在争议,但1984年由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名胜词典》已明确认定平江杜甫墓为杜甫真身墓葬。
墓祠始建于唐代,历代均有修葺,现存建筑群现存杜甫墓为1883年(清光绪九年)重修,由杜文贞祠、官厅、僧舍三大院落并列组成,官厅后有铁瓶诗社,祠后为诗圣埋骨之处。
正厅堂柱上楹联“千秋痛感茅屋叹,百代犹闻酷吏呼”,正上方悬挂着“学海流长”的匾额。正堂中央,杜甫铜像庄严肃穆,一手执书卷,目中流露出深邃的哲思,精神风范尽显。铜像正上方悬有“诗中圣哲”匾额。正堂背后辟有小园林,园中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古树和假山,形成了静谧的墓园环境。祠内还设有“万世丰碑”小厅,陈列杜甫生平简介,附微信语音讲解,介绍杜甫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
墓葬形制规整,墓冢周长约一丈,高约五尺,墓顶覆以坚固的厚石块,四周以石栏围护。墓碑选用青石制作,正面镌刻“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墓”,右侧题记“署平江县市武陵县知县书宗莲题”。墓碑造型古朴庄重,保存较为完整,碑文清晰可辨。墓茔后侧为墓园后院,院中杂植松柏,遮天蔽日,更添肃穆气氛。整个墓园建筑布局紧凑合理,体现了传统古墓葬的形制特征。
不少来访游客对墓祠给予了较高的评价,他们认为这里不仅是文学朝圣的场所,更是一个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他们在这里感受到了杜甫晚年客死他乡的凄凉与沧桑,也体悟到了杜甫即便穷困潦倒仍不忘忧国忧民的诗歌精神。
三、湖湘杜甫文化
山川是中华大地的骨架血脉,诗词是华夏民族的精灵魂魄。自古,山川美景就是诗词的描写对象,名山胜景也往往因为楚人骚客的题咏而尽显人文的光辉。“诗词热”与“山河景”天然就是文旅融合的产物。
祝融峰上八千里,湘资沅澧归洞庭。潇湘大地是诗的原乡,屈夫子行吟泽畔,杜子美咏叹湘江,自古文人皆入楚,不到长沙岂有诗。
自战国时期长沙始建城邑,到如今近2500年,长沙城的中心城区的位置始终不变;自公元768年杜甫顺长江而下,入洞庭,溯湘江而上,到如今近1300年,诗圣华章依旧流传在这片沃土上。从古到今,从旧到新,古潭州大地上建成了一座现代与传统并存大都市,湘江两岸一边是书院庄严一边是市井烟火,湘江水从南向北,杜甫江阁、乔江三贤、新康江口、铜官古镇每一处都在诉说着诗的故事,诗人的语言沟通起生活与理想。
沿着诗圣行迹,透过杜诗视角,可观湖湘大美风光、可感湖湘悠远历史、可品湖湘坚韧精神。乔口古镇,一祠三圣,作家、诗人、书画家齐聚一堂,述说湖湘源流。靖港古镇改造计划如火如荼,芦江阁将以全新面貌面世,与杜甫江阁遥遥相望,共唱“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墓祠,诗圣埋骨处,千秋万代纪念瞻仰。铜官古镇,《天宠湖南》演绎诗圣杜甫与湖湘大地的生命之歌。杜甫江阁,沉浸式体验,再回盛唐与杜甫、李龟年舞剑一曲,赋诗一首,饮酒一杯……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韵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