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事迹暖人心 东征精神照前行

发布时间:2025-03-24 16:06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梁宝棋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3月24日讯(通讯员 梁宝棋 李佳泳 陈伊汶)“萌芽”7.0队员走进遂溪县的红色革命遗迹,追寻革命党员走过的光辉历程,探寻革命村落背后的故事,深刻领会革命先烈的初心与使命


黄略镇

图为队伍在黄略镇支屋小学前合照

支屋村位于国道228线旁,距湛江市市区两公里,距遂溪县遂城东南十七公里处,属湛江市遂溪县黄略镇辖内。人口2065多人,村中民居成长方形状,楼房坐南向北较普遍,村庄后是平地,前向田野,风景秀丽,人杰地灵。

支屋村是一条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村庄。早在十九世纪末,支屋村的支道省、支道從、支耀、支保光等数十名村民就参加了遂溪人民抗法斗争,成为保家卫国的抗法义勇。

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在这里传播马列主义和进步思想,组织成立了以支道苑为会长的支屋农会,支道苑、支汉光、支世杰等人还参加了遂溪农军,加入到争取农民彻底解放的斗争行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支屋村广大村民在中共南路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抵抗日寇争取人民解放的伟大事业中,涌现出南路革命武装著名共产党员支仁山和视死如归的共产党员支尧光,还有为新中国诞生流尽最后一滴血的烈士支秋养、支栋等一众革命志士。

01

图为支仁山故居

支仁山故居位于支屋村中心,每年前来学习人数达到1000人次以上。

据悉,支仁山是支屋革命的领头雁,因指挥战斗智勇双全而闻名。他成立卜巢山抗日游击队,组织“老马起义”,带领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解放战争中,支仁山担任粤桂边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员,一直驰骋在海康徐闻地区,坚持武装斗争,组织下洋起义,解放徐闻。

在1943年,因坚持游击根据地工作致过度疲劳,染上肺结核病,但他抱着为革命尽忠死而后己的精神,对工作未曾稍懈。直至1950年,因数次吐血,病势日益严重,几经劝告始肯赴广东军区医院治疗,然因吐血过多,致血管破裂,经医生多方急救无效,于1950年11月21日 下午3时5分不幸病逝于广东军区医院,享年34岁。

02

图为支屋村烈士纪念碑

黄略镇支屋村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黄略镇支屋村委会支屋村内,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而建。

纪念碑钢筋水泥结构,凸形碑身,碑高约12米,分三级平台,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碑名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它被黄略镇人民政府评为“黄略镇学校德育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都有干部和学生前来祭扫。

星火燎原马列传,英雄支屋举旗先,披荆斩棘追随党,弹雨枪林育俊贤,为国献身多壮志,长留浩气贯南天,人心向往千秋业,岁月迁移忆凯旋。黄明德书记为该纪念碑题写的诗句,正是对于革命烈士们一路走来的光辉历程最好的概括。

03

义直公祠

图为义直公祠

近接山光层峦声翠,遥涵海气万顷浮青。作为当时中共党员在村内活动的秘密基地,义直公祠承载的不仅是一段段令人难忘革命故事,更承载着所有革命先辈为革命奋不顾身的高尚精神。支尧光先生、支秋玲女士等烈士的生平介绍张贴在墙上。一代又一代继承着南路精神与支屋精神的先辈们以别样的方式与我们一同守护着这小小的村落。

支屋人的斗争历史,客观地反映了支屋人自觉肩负历史责任,敢为人先的奋斗精神。特别是在革命战争年代,支屋人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充分利用和发挥本地的特点和优势,开展各项工作,面对困难不动摇,饱经危难而不气馁,在革命遭受挫折和处于低潮时信念不改,信心不变。这些珍贵的历史经验对当前和今后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革命胜利是来之不易的,是先烈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我们要从中吸取精神营养,激励我们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自强不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共和国的崛起,为构建和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附城镇下洋村

图为附城镇下洋村

附城镇下洋村简介

遂溪县附城镇下洋村,距遂溪县县城15公里;全村有农户165户,人口800多人。下洋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为革命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革命战争年代创立了以下洋村为中心的革命根据地, 是原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东征支队誓师首发地,成为遂溪北区坚固的革命堡垒,在遂溪革命斗争史中写下光辉的一页。

重温东征之路

认真回顾过去的路,不能忘记来时的路,继续走好前行的路。踏入馆内,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馆内呈半圆结构,当队员们从入口缓缓向馆内走近时,东征之路的故事也同样被重拾起来。

图为队员参观纪念馆

东征之路的故事

1948年2月,为打破敌人围剿封锁,保存部队主力,开辟和发展新区,原粤桂边区人民解放军组建东征支队,欧初任司令员兼政委,下辖一个团(三个营),指战员共800人。下洋村群众基础好,又是遂溪北区坚固的革命堡垒。部队决定开赴下洋村集中学习和整编进行东征,司令部设在村中朝东公祠。

东征支队于1948年4月5日夜间,在朝东公祠誓师出发,东征支队历经艰难险阻,跋涉1000多里,作战二十多次,共歼灭国民党军160多人,缴获长短枪50多支,破仓分粮12处。在进军途中,东征支队伤亡17人,失踪4人。

1949年1月,东征支队整编为粤中区人民解放军独立第一团,东征支队挺进粤中,是一次极具战略意义的军事行动,为粤中地区的最后解放作出重大贡献

动人事迹

牢记党的初心,忠心只为人民。

在行军途中,也发生了许多感人的事迹。1948年4月下旬,东征支队进入群众基础较好的云(浮)开(平)山区进行短时休整。人民群众踊跃支前,一位农民将一条黄牛送给子弟兵改善生活。东征支队领导坚持把黄牛款(当时币值500元)付给这位农民。这便是著名的为子弟兵送黄牛”一事。

行军路途中大大小小的动人事迹无不彰显出东征支队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与帮助。与此同时,人民群对于士兵们的爱戴与关怀,也成为东征支队一路前行的动力。

历史意义

组建东征支队挺进粤中,是南路地区人民武装主力遵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的指示,而进行的一次具有积极战略意义的重大军事行动,是胜利的进军。它吸引了国民党广东保安两个团尾随穷追,分散了国民觉军对南路重点“清剿”的兵力,相对减轻了国民觉党军对遂溪、廉江和化(县)吴(川)地区的压力,粉碎了国民党重点“清剿”南路的计划。同时,东征支队有力地支援了粤中的革命斗争,加强了粤中区人民武装的力量,为粤中区的解放发挥了骨干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虽然旅途是短暂的,

但是旅途为我们留下的影响是深远而长久的。

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

无论是当下还是将来,

我们学习革命先辈高尚奋斗精神的步伐,

永不止步!

让我们将革命烈士的精神在心中铭记,

尽自己所能的将其传承发扬,

让红色东征精神,照亮于华夏大地之上!彩色文字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梁宝棋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264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