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

发布时间:2025-03-18 11:1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林欣   阅读 7.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教师观点

读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版)》、《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版)》、《青少年法治大纲》之后,我对小学道法课程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与体会。

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

新课标指出达德与法治课程的性质为: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强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提高公民的道德修养和法治素养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道德与法治课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思政课,旨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等,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为培养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打下牢固的思想根基。课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综合性、实践性。

二、对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变化的思考

  1.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新突破

(1)统筹全局,重视一体化设计

新课标修订的一条重要理念是“遵循与人规律和学生成长的规律,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主要体现于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三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设置上,新课标首次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品德思想》整合为《道德与法治》,进行九年一体化设计课程,强化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体性。

(2)明确课程性质,强化政治属性

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意义,重点阐明道德与法治课程本身的课程性质。2011版小学道法课程标准性质中均无提到课程的政治性。而新课标中将“政治性”列为首要属性。这充分彰显了“政治引导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具有鲜明意识形态属性的课程,有着思想引领与价值导向的双重效用。 因此,必须增强对学生的政治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以熔铸中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政治认同。

(3)更加注意学段有机衔接

课程实施不能采用割裂的方式,要关注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新课标特别注重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小初衔接、初高衔接,根据学生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把握课程深度、广度的变化合理安排不同学段内容、体现学习目的的连续性和进阶性,进行课程一体化设计。

  1. 作为师范生的我们应如何做

(1)把握育人导向,落实核心素养培育

新课标中在课程目标上发生较大变化,在“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提出了要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我们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要把握住道德与法治的育人导向,落实核心素养是教学的重要任务。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实践学习,让学生对道德法治、责任都有自己的认识与理解,立足学生生活,使学生将五大核心素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精准把握内容,进行有深度的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掌握扎实的学科知识,精准把握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内容,唯有这样,深度教学才能有序进行。同时,道德与法治教育应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可以采取情景式教学,使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获得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深度理解。

(3)统筹教学,做到一体化教学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新课标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上都突出“一体化” 设计的新特点。如新课标提出“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这就体现出衔接教学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做到循序渐进,由点到面的进行拓展,桌布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阅读以上标准,让身为小学教育师范生的我受益匪浅!希望通过这次阅读思考可以增进我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理解,以促进将来教学实践的顺利开展!(作者 林欣)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菁华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

26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