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晚景如春·信息流光”实践队赴多省深度调研纪实

发布时间:2025-02-25 18:53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舒文静 卢欣然 李宝莹   阅读 2.3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一、实践背景

当前,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智能化、数字化应用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极大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然而,老年群体在适应数字化浪潮、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数字鸿沟”与“数字沉迷”的二元困境问题日益凸显。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国家也陆续出台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着力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致力于弥合“数字鸿沟”、减轻“数字沉迷”,促进老年人共享信息化发展红利。

在这一背景下,武汉大学“晚景如春·信息流光”实践队聚焦老年群体融入信息社会面临的现实困境,开展了以“探究老年群体的信息社会融入现状、困境与助老途径”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湖北、四川、广东、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通过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对不同年龄、职业、健康状况的老年人群体进行深入调研,力求全面了解老年人在信息社会的需求与痛点,探寻切实可行的助老路径,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二、实践风采

武汉大学“晚景如春·信息流光”实践队的实践活动分为线下访谈(集中实践、返乡实践)线上调研部分。队员们通过深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单位,与老年人及养老服务单位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并面向各省份老年群体发布线上问卷,了解老年群体在信息社会的生活现状和面临的困境。

(一) 集中实践:志芳爱晚养老工作室的探索

实践队的集中实践从对志芳爱晚养老工作室的负责人熊志芳老师的专访开始。熊老师自2015年成立工作室以来,一直致力于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涵盖居家照料、上门送餐、兴趣爱好培训等多个方面。熊老师不仅关注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特别重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访谈中,熊老师分享了工作室如何通过组织文艺活动帮助老年人丰富晚年生活。例如,工作室曾邀请武汉大学京剧昆曲社的青年志愿者与老人们同台演出,搭建了“京剧圆梦舞台”,帮助许多老人实现了他们的京剧梦。此外,熊老师还组织老人们自己设计、制作服装,并参加武昌区和全国的服饰大赛,取得了不少奖项。这些活动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老了并不可怕”,还让他们意识到晚年生活可以充满乐趣和意义。

通过与熊老师的深入交流,实践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信息化与养老的结合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的体现。熊老师的经验和实践为实践队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也为后续的返乡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队员集体实践照片

(二) 返乡实践:深入多省调研老年人数字生活现状

在集中实践的基础上,实践队成员们分别前往湖北、四川、广东、海南、江西等多个省份,开展返乡实践。队员们深入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等单位,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在使用智能手机、获取信息、享受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遇到的困难。

四川崇州:流量费用与软件适配成难题

在四川崇州,实践队成员谭子涵与社区主任谭金雄进行了深入访谈。谭主任指出,社区中约有半数老人使用电子设备,但高昂的流量费用和软件适配问题成为了他们融入数字生活的“拦路虎”。许多老人虽然拥有智能手机,但由于流量费用过高,他们往往不敢随意使用网络。此外,许多软件的操作界面复杂,老年人难以适应,导致线上挂号等便捷服务鲜有人问津。谭主任还提到,电信诈骗频发,老年人防骗意识薄弱,社区的反诈宣传效果有限。实践队成员们意识到,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方协同,通信运营商应推出老年专属流量套餐,科技企业应优化软件适老化设计,社区则应加强反诈宣传,尤其是通过网格员和志愿者进行一对一的普及。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访谈照片

广东深圳:助老服务人员数量短缺

在广东深圳,实践队员郑雅慧与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社工王龙进行了深入访谈。该中心以八九十岁失能老人为主,特护需求高,针对智能机使用的学习能力和需求都较低,机构内仅20%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主要用于网购、看短视频等,但面临设备质量差、管理不到位等技术障碍,且存在数字沉迷问题,如半夜刷手机致作息紊乱。福利中心针对防范信息诈骗、推进智能设备培训等方面都做出了许多努力,如定期张贴海报、发放传单、播放宣传视频等等,同时开展小组活动、讲座等等,但老人多年迈易忘,因此虽有培训但效果一般。此外,王社工指出当前机构主要存在助老服务人员短缺的问题,这也是导致助老活动效果有限的一大原因。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访谈照片

江西九江:就医挂号的数字化困境

在江西九江,实践队员徐雅洁采访了退休老人潘怡秀奶奶。潘奶奶虽然学会了打电话、发微信等基础操作,但在面对复杂的APP和功能时,仍然感到无所适从。尤其是在就医挂号、缴费等方面,由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她遇到了不少麻烦。潘奶奶提到,就医挂号、缴费等都需要通过手机操作,这让她感到非常头疼。徐雅洁深切感受到老年人在数字化时代所面临的困境,认为社区和相关部门应多开展面向老年人的智能手机培训课程,并推动APP设计更加人性化,以适应老年人的需求。

图为实践队员实地访谈照片

海南三亚积极拥抱信息社会

在海南三亚,实践队员周奕旭与企业退休员工张先生张先生进行了深入访谈。张先生自2014年起使用智能手机,每天使用四五个小时,主要用于打电话、发微信、与朋友视频通话、看新闻和刷短视频,还通过网络报名二胡课程进行学习。张先生在使用中遇到困难会向子女或专业人士求助;同时,他也认为老年人使用手机是正常消遣,无需过度担心。张先生对信息时代的智能设备使用持有积极态度,认为“得自己愿意去学,想要接触这些新事物”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但同时也提出了部分宝贵的建议——优化信息化应用,如增大字体、减少广告,以提升老年人使用体验

图为实践队员实际访谈照片

(三)线上调研:广泛调查老年群体数字生活现状

实践队对关于老年群体融入信息社会现状的308份有效问卷数据进行深入全面的分析。调研结果显示,老年群体在信息社会面临“数字鸿沟”与“数字沉迷”的二元困境。

首先在信息化设备使用板块,虽然受访老年群体的智能设备持有率高达78.3%,但对其的使用熟练度普遍偏低

图为问卷“智能设备熟练程度”题目数据

深入到老年群体日常生活的领域,实践队有了更深入的发现。

就医板块,数据分析结果体现出72.6%的受访老年群体反映在线上预约挂号等自助或线上操作过程中曾遇到困难,57.3%的受访老年群体认为电子支付缴费操作不便,70.8%的受访老年群体。

新兴支付板块,数据显示老年群体在面对这一项信息社会的新兴成果时,显露出迟疑之态:45.3%的受访者感到操作流程复杂,难以掌握;41.7%的受访者担心支付安全,害怕资金被盗。总体而言,受访群体认为移动支付具有便捷性,节省时间的同时,也带来了安全性困扰等等问题。

社交软件板块,受访老年群体使用社交APP时间长短不一,日均使用社交APP的时长达5小时以上的占比21%。受访老年群体使用社交APP后与远方朋友的联系频率明显增多的占45.3%,许多老年人反映在社交APP上结识了新朋友,且孤独感有所减轻

信息诈骗板块,曾遭遇过信息诈骗的老年人占28.9%,未遭遇过的占71.1%。多半老年人认为落入诈骗陷阱与不熟悉手机操相关,但数据显示,操作越简单、日常生活接触越频繁的诈骗类型反而受骗比例较高,如手机短信中奖诈骗(占比28.1%)。在反诈宣传日益普及的背景下,大多数老人对陌生链接抱有戒心,从不点击的占76.3%。

三、实践总结

武汉大学“晚景如春,信息流光”实践队聚焦老年群体“数字鸿沟”与“数字沉迷”的问题,开展了深入丰富的社会实践调研。实践发现,老年群体渴望融入数字社会,但学习能力、身体机能、复杂的软件操作、网络安全风险等众多因素制约了他们的融入进程;在另一面,部分老人由于代际关系缺失等原因陷入了数字沉迷的困境,对身心健康造成了重大影响。

实践队员们感触颇深,意识到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避免“数字沉迷”是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实践队的调研虽已暂告一段落,但实践队员们的行动永不停歇。未来,团队计划开展智能手机使用培训、开发适老化软件、普及网络安全知识等活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信息社会,共享科技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用青春力量照亮老年人的数字生活,助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宝莹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100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