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南航青年在行动

发布时间:2025-02-22 15:1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于瑞国   阅读 4.2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革命精神,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年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于1月18日至2月15日先后走访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红岩革命纪念馆、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及鲁中革命烈士陵园四地,通过实地调研、史料研读与沉浸式体验,探寻红色遗址的当代教育价值,感悟百年党史中的精神伟力,开展“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系列实践活动。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触摸“72小时工作制”的温度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指挥部的工作地点。它见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渡江战役中的艰苦作战与胜利。

在合肥瑶岗村青灰色的建筑群中,实践队员驻足于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的作战指挥室。长4.2米的榉木会议桌上,红蓝铅笔标注的过江突击点仍清晰可见,三台锈迹斑驳的手摇发电机静静陈列。“邓小平同志日均处理117封电报,灯油记录显示他办公室的灯芯消耗量远超其他部门。”讲解员的话让队员深受震撼。

红岩革命纪念馆——一针一线绣出信仰之光

红岩革命纪念馆位于重庆,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革命遗址。纪念馆通过大量文献、图片和实物资料,详细展现了红岩根据地的革命历史。特别是展示了无数革命烈士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许多年轻烈士的牺牲让人们深感震撼。

重庆白公馆监狱的复原场景中,江竹筠烈士牢房墙面的斑驳血迹与《黑牢诗篇》手稿形成强烈对比。馆内陈列的“狱中五星红旗”令队员们眼眶湿润——1949年,罗广斌等人用草纸剪裁五角星,以米汤黏贴于红色被面,针脚粗糙却饱含赤诚。“绝境中的创造力,是革命者对光明的执着。”队员在走访后感慨,“这种精神与当代科研攻坚何其相似,都是信念与智慧的结晶。”

辽源战俘营旧址——年轮里的战争记忆

辽源市二战盟军高级战俘营旧址是二战时期中国东北的一处战俘营地,曾关押过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盟军战俘。这里的历史背景对于理解二战的全球历史意义至关重要。通过参观这一旧址,团队成员不仅了解到二战时期盟军战俘的困境,还更加深刻地体会到战争带给人民的巨大灾难。

在此,团队成员不仅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非人性,也思考了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在参观时,很多战俘遗留的物品与记录,让团队成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感悟。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更好地理解和平的珍贵,学习历史的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鲁中烈士陵园——无名墓碑前的青春叩问

鲁中革命烈士陵园是纪念山东鲁中地区革命烈士的地方,陵园内埋葬着许多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陵园的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鲁中地区在解放战争中的战斗历程,以及当地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沂蒙山区的鲁中革命烈士陵园内,3782座墓碑中41%为无名烈士墓。实践队员发现多块墓碑刻有“十七岁”“十九岁”等年龄标识。守陵人讲述,南麻战役中一名少年战士用身体堵住机枪射孔牺牲,衣袋里还装着未寄出的家书。“他们的牺牲用青春的生命换来今天的安宁,这更让团队成员感悟到“青春何为”的答案。

赓续薪火:从历史中汲取前行力量

此次假期社会实践,既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历史对话,也是一次涤荡心灵的青春修行。站在渡江战役的作战地图前,触摸红岩牢房中斑驳的血迹,凝视战俘营里深嵌的刻痕,聆听陵园内无名墓碑的风声,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革命从来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无数鲜活的生命用信仰、鲜血与智慧铸就的壮丽史诗。作为新时代青年,不仅要在历史坐标中铭记先烈的牺牲,更要将“红岩精神”“渡江精神”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在科研中攻坚克难,在生活中坚守初心,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红色基因永不褪色,它如同不灭的火种,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也提醒人们:每一代人都需以自己的方式,续写无愧于历史的答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于瑞国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195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