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2月19日讯(通讯员 王冉 穆希雅 杨雁舒 郭子馨)为了深入探寻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的丰富内涵,大力弘扬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2025年1月16日起,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赤原薪火”社会实践队奔赴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赤峰市、锡林郭勒盟,深入开展当地红色文化资源调研,追溯党的红色传统,探究在党的领导下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进一步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扬蒙古马精神 筑北疆生态屏障
第一站,队员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库伦旗库伦镇,深入了解库伦旗人民群众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中的卓越智慧,以及“蒙古马精神”传承与彰显。
队员们首先来到宝格太嘎查,库伦镇林业局干部王朝文带领队员们来到了当地的紫花苜蓿草场。他向队员们介绍道,“以前由于牧民们过度放牧,本来肥沃的草场逐渐水土流失,变成了荒漠。还好政府引进了紫花苜蓿草,这种牧草品质优良,产量和营养价值都比苞米秸秆还要高”,他指向远方的草场,继续说道,“这里的4000亩紫花苜蓿草场是我们用半年时间苦口婆心说服,才播种成功的。这些草不但能为牛羊提供高蛋白优质饲草,还能起到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美化乡村的作用,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
图为队员实地了解紫花苜蓿草的种植 王冉供图
随后,王朝文带领队员们来到了塔敏查干流沙带中东部,即库伦镇瓦房牧场所属流沙区。驱车前往沙漠的途中,他兴奋地向队员们介绍道路两边的植物:“两年前,工人们在路边栽了许多樟子松,现在已经长出来一些了。”只见半米高的樟子松在路边并排挺立,这份绿意为沙丘增添了许多生机。他指向远方高大而浓密的树丛,“那些是二十年前种的樟子松,现在已经枝繁叶茂了,再过二十年,这片沙漠必将会有更大的改变。”抵达沙漠后,映入眼帘的是大片寸草不生的流沙坨子。王朝文告诉队员们,为了固定流动沙丘,当地的工人采取了建设草方格的方法,将麦草和稻草铺在沙上,再用铁锹轧进沙中,麦草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近地面的风速,增加风阻,降低实际风力作用的有效性,控制沙漠里的风蚀,从而实现从沙地向土壤的转变。环顾四周,塔敏查干沙漠已有许多处流动沙丘上建设了草方格,更有几处长出了灌草,充分彰显了治沙工程的显著成效。
图为库伦旗塔敏查干沙漠的草方格 王冉供图
在瓦房牧场,队员们见到了王金山,他是库伦旗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主要负责人,承包了额勒顺镇、库伦镇瓦房牧场以及敖伦林场近三万五千余亩的沙地。被问到治沙十余年来最令他满意的事情,他的神情难掩骄傲,“我们承包的沙地,所有的工程都完全达到了国家的要求,无论是草方格、生物沙障还是栽树,成活率都达到了85%以上,看到如今家乡的沙地一点点变绿,我感到很欣慰。”
图为队员正在采访治沙工程负责人王金山 王冉供图
而提到与他在沙地里日夜相伴的工人们,王金山感慨万分:“沙漠里的草方格,都是他们克服困难扛着稻草一步步、一次次搬到沙丘上的。夏天天长,为了推进沙地歼灭战的进度,工人们早上六点半就到了沙漠栽种草方格,中午只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吃饭休息,再一口气继续干到下午五点才回家。”他向队员展示手机里保存的工人治理沙漠的照片,“夏天的沙要比冬天更软、更难行走,沙漠里的温度更是在40℃以上,他们是这样日复一日地经受着太阳的炙烤,才有了如今绿意昂扬的沙丘。”
队员们深受触动,这样成千上万名在科尔沁沙地中辛苦劳作的工人,以及为了沙地治理而奔波的工作人员,正是“蒙古马精神”的生动诠释。他们“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在广袤无垠的沙地里,尽管身影渺小,却以实际行动为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充分展现了少数民族群众在生态保护与建设中的卓越担当与奉献精神,彰显了蒙古马精神的强大力量。
京蒙合作助振兴 民族团结共前行
第二站,队员们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博物馆和京蒙合作示范园区等研学基地展开深入调研,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园区基地等方式,对京蒙合作项目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了解,切实感受京蒙协作在促进地区发展、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翁牛特旗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北京的大力帮扶下,牢牢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依托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锚定服务区域性中心城市、辐射北部旗县、面向辽沈、京津冀的重要物流集散中心发展布局,持续加大商贸服务流通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商贸物流业逐渐成长为全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凭借京蒙协作的强劲东风,翁牛特旗成功进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行列,供销领域获得自治区唯一一家“流通服务强县”荣誉称号,为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图为翁牛特旗“京东云仓·蒙东1号”物流园区 穆希雅供图
这座被命名为“京东云仓·蒙东1号”的农产品加工集散中心,正在改写内蒙古东部农产品的流通轨迹。2021年EPCO模式(设计-采购-施工-运营一体化)的引入,使物流与本地企业形成深度协作。翁牛特旗通过规范运营该项目和建设配套设施,提升现代商贸流通服务水平。积极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活动,推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文体娱乐等消费水平增长。
在探访园区的过程中,队员不禁感慨万千:“自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翁牛特旗的农牧业、旅游、教育、医疗等各领域不断发展进步。尤其是在进行网络消费时,明显能感觉到物流服务的提升,快递小哥越来越忙,大家购买的商品也是多种多样。亲友到京蒙合作的产业园区中就业,收入不断提高,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这些变化生动诠释了京蒙合作项目在地区发展中带来的显著便民效果和卓越经济成效,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厚情谊。”
从过去的“输血式帮扶”到如今的“造血式协作”,京蒙两地紧密携手,聚焦特色产业提升、产业集群打造、消费帮扶助农增收、劳务协作提质等领域。在京蒙协作机制下,2024年底,内蒙古优质特色农畜产品在北京多次举办活动,来自内蒙古的特色农畜产品,走进北京的街道、超市,端上了北京市民的餐桌,拉进了两地居民的距离。
队员探访园区结束后感悟颇深,跨区域产业协作项目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这对共同富裕目标下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意义非凡,纷纷表示将来要以实际行动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展现青年担当。
赤峰陵园缅英烈 红色精神耀后人
第三站,队员们来到了内蒙古赤峰市赤峰烈士陵园,通过实地参观、聆听讲解、交流访谈等方式,深入了解革命历史,传承红色精神。
赤峰烈士陵园始建于1953年,安葬着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数百名烈士。活动当天,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革命烈士纪念碑、英烈事迹陈列馆和烈士墓区。碑身巍峨耸立,上面镌刻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在纪念碑前,杨雁舒驻足凝视碑文,并向烈士敬献鲜花。讲解员介绍:“纪念碑上的每一笔刻痕都承载着革命先辈的信仰与牺牲,他们的精神至今激励着后人。”
在英烈事迹陈列馆内,队员们仔细观看历史照片、书信手稿等珍贵文物。馆内陈列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图片和资料,生动地展现了革命先烈们的战斗历程和光辉事迹。队员们看到了烈士们使用过的简陋武器,感受到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看到了烈士们的家书和遗物,体会到了他们对家人的思念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实物与影像的结合,我仿佛置身于那段烽火岁月。”队员杨雁舒表示,“烈士们用生命诠释了家国情怀,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更应珍惜当下,肩负使命。”讲解员表示,“赤峰烈士陵园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希望更多年轻人能通过实地探访,感悟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图为赤峰烈士陵园的烈士名册碑 杨雁舒供图
在纪念碑之后,矗立着一座巨大的石碑,其上镌刻着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赤峰籍烈士姓名。碑上的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他们本有着各自的生活,有着家人的期盼,有着对未来的憧憬。然而,为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为了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毅然决然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之中。他们或是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或是在隐蔽战线上默默奉献,或是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坚守信仰,至死不渝。抚摸着这些名字,队员表示仿佛能感受到他们的心跳,能听到他们在战场上的呐喊,能看到他们那坚定而无畏的眼神。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铸就了我们今天和平与繁荣的基石。
此次参观赤峰烈士陵园活动,对于实践队员来说,不仅是一次对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在新时代,年轻一代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相信通过这样的活动,会有更多的年轻人铭记历史,在缅怀先烈的同时,汲取奋进的力量,将抗日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和智慧,让伟大的抗日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芒。
探乌兰牧骑之脉 红色薪火耀北疆
最后一站,队员们来到了苏尼特右旗——第一支乌兰牧骑的诞生地,通过访谈、游览等多种形式,了解乌兰牧骑的发展史及其在塑造和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实践感悟家乡丰富的红色文化印迹。
“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2017年,党中央的亲切嘱托让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这颗数十年来一致闪耀在北疆草原上的明珠再度散发出别样的光芒。这也让更多人走近乌兰牧骑,了解这支党的文艺队在草原上书写下的种种感人肺腑的故事,深刻领会到乌兰牧骑在塑造和弘扬红色文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乌兰牧骑广场的文化长廊展板 郭子馨供图
调研队走进乌兰牧骑展馆,深入了解这支一专多能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在草原上的成长史。在早期艰苦卓绝的奋斗环境中,乌兰牧骑的队员们不仅要以歌舞丰富牧民们的生活,更借此传播各类科学文化知识和党的政策,成为党中央和草原牧民之间的桥梁。进入新时期,乌兰牧骑的队员们始终秉持着老一辈的奋斗精神,立足草原,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为各族人民带去丰富的民族文化;走出国门,让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在世界各地发出耀眼光芒。同时,乌兰牧骑始终扎根于牧区,数十年初心不变,为牧民们的美好生活贡献力量,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图为乌兰牧骑展馆的展品 郭子馨供图
此外,调研队成员们还与乌兰牧骑的队员展开了交流。在与他们的交流过程中,队员们充分了解到了乌兰牧骑的工作内容。乌兰牧骑成立之初,工作环境十分艰苦,但队员们始终怀揣着对文艺事业的热忱与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他们出行依靠马匹、带着简单的乐器和器具,穿梭于各个嘎查和苏木。每到一处,他们迅速搭建起简易的“舞台”,或在平坦的草地,或在牧民的庭院。队员们用充满激情的歌声与舞蹈,将党的政策、先进的文化知识传递给当地牧民,给单调的牧区生活带来了一抹亮色,在艰苦的环境中为草原文化的传播开辟出一条充满希望的道路。随着时代的发展,乌兰牧骑的乐器、技术条件等得到了提升,他们的也在不断创新带来更多优质作品。乌兰牧骑不仅保留了传统的民族歌舞表演形式,还融入了现代元素,创作了许多反映当代生活的作品,为传播党的先进理念和红色文化开创新的形式,让乌兰牧骑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2017年,十六位乌兰牧骑的队员写给党中央的一封信,汇报了六十年来乌兰牧骑在党的引导下所作出的成就,表明了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决心,也让更多的人了解乌兰牧骑、认识这支数十年如一日扎根草原弘扬红色文化的文艺工作队。党中央的回信更是鼓舞了他们,坚定了让党的鲜红旗帜永远飘扬在草原上的决心。队员们始终深入牧区,扎根人民,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为广大农牧民送去了欢乐和文明,传递了党的声音和关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乌兰牧骑精神的深刻内涵,在党的带领下,传承红色文化与民族文化,为草原的发展和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此次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赤原薪火”社会实践队奔赴内蒙古多地的调研意义非凡。队员们在此次实践中深受触动,深刻领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内涵,纷纷表示将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弘扬这些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期望未来能有更多人参与到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团结的事业中,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声明:本文为大学生云报版权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以任何其它方式使用,如需转载请与大学生云报取得联系。
审定:王冉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