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9月28日讯(通讯员 林奕 施富绵)在惠阳区良井镇桥背村,有一片27亩的闲置土地上搭建起连片的大棚。大棚里,几十条“田垄”上盖着遮光膜,薄膜下是掺有豆渣的牛粪。掀开薄膜、拨开粪堆,几乎闻不到任何臭味,只见一群群蚯蚓在蠕动,原来这是蚯蚓的“温床”。而这一片大棚,就是香港青年李嘉林的蚯蚓养殖基地——紫电生物有限公司。2014年,李嘉林走上了有机农业创业之路,2019年,他来到良井镇霞角村继续养蚯蚓事业,得到了惠阳区良井镇政府的大力支持。
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项目对接平台上,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教师韩冰霜带领两个学生实践团,与惠阳区良井镇结对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变蚓为宝”创新实践团是2023年广东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暨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省级重点团队。自此,实践团成员开始了“变蚓为宝”的实践之旅。
实践团到良井镇与紫电公司创始人李嘉林、良景公司专业人员座谈,了解实际情况及项目需求,共同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蚯蚓资源等。座谈会上,实践团意识到蚯蚓作为一种常见但被低估的生物资源,有着巨大的潜力被开发和利用。
实地参观调研了良井紫电生物科技发展研究有限公司、良井镇一二三产融合示范镇指挥部。在紫电公司,突击队成员实地考察了蚯蚓养殖、蚓土分离、蚯蚓包装等,在实地调研、调查过往数据及与专业人员深入交谈后,实践团得出以下几点存在问题:
1. 蚯蚓产品生命周期短。2. 产品用途单一,效益低。3. 养殖技术粗放。4.养殖成本过高。
实践团致力于解决良井镇蚯蚓养殖企业产品生命周期短,产品附加值较低等问题,通过蚯蚓酶解、蚯蚓粪转化等手段,研发打造蚯蚓衍生品的方案。
实践团从参观调研开始之后,便兵分两路,一队人马将实验室“搬”到蚯蚓养殖场,继续熟悉蚯蚓养殖过程,熟悉该公司所养殖的蚯蚓品种习性。另一队人马,将“蚯蚓”带回学院实验室,一方面,通过利用酶解、冻干技术,试验不同杀菌方式,再加入昆虫粉等原料,制作成鱼饵;另一方面,以酶的活性为指标,从新鲜蚯蚓中经不同溶剂提取、分离、纯化,并以此作为保健产品的原材料。
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实验,实验室传来了喜人的消息,性状稳定的蚯蚓酶解液、蚯蚓冻干粉实验成功,李嘉林收获了第一批合作成果。
在鱼饵制备过程中,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变蚓为宝”创新实践团引入了昆虫粉等原料。这些原料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能够进一步增加鱼饵的营养价值和诱惑力。通过多次试验和调整,实践团找到了最佳的配比和处理方法,确保鱼饵在各种水域中能发挥最佳效果。
在蚯蚓原液、蚯蚓冻干粉的制备过程,实践团利用酶的活性为指标。通过对蚯蚓酶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成功获得了高纯度的蚯蚓酶解液。蚯蚓酶解液、蚯蚓冻干粉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可以用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变蚓为宝”创新实践团队实践成果受到了紫电公司负责人李嘉林的赞赏,也引起了当地政府及媒体的广泛的关注和认可。实践团接到共青团惠州市委员会的通知,希望跟拍实践团的“实践一日”,展示实践团真实的工作场景。视频投放后,获得了大量的转发及点赞。“变蚓为宝”创新实践团队的成功经验不仅在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内部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也为社会组织提供了借鉴和启示。惠州城市职业学院的“变蚓为宝”创新实践团队的故事,成为了城院学子口中年轻人奋斗与创新的榜样。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的价值和意义,利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七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奕 责编:赵洋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