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2日讯(通讯员 张心雅 周翔 范永达)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什么样的乡村、怎样建设乡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要“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为积极响应乡村振兴的号召,学习其重要的战略精神,了解金昌市乡村农业发展情况和村民生活幸福指数,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求真科研社“弘法砺警”实践团于8月17日先后到双湾村、宁远村和龙景村进行实地乡村调研。
正值周六上午,巧遇2024双湾吃头周末市集系列活动。舞台上,主持致辞和歌唱表演透着淳朴的乡音。据村民介绍,这个活动每周六都会举行,每个村轮流负责一周的表演,村民们对此都热情高涨。表演的舞台,为村里的老年人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玲琅的集市,为做生意的百姓创造了经济收入的来源。此类活动不仅丰富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为乡村建设提供了示范借鉴意义。
图为村民们在舞台上载歌载舞,开展丰富的文艺表演 丁轶 严正供图
随后,实践队到达双湾村民俗文化体验区,参观了文昌阁和关帝庙,里面供奉着孔子和关羽塑像,供百姓祭拜。为了更好地知晓文昌阁在挖掘和保护当地民俗文化、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团队成员们还深入民间,与宁远村的居民、游客以及文昌阁管理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通过这些深入的对话,不仅收集到了大量宝贵资料,还深刻感受到了民俗文化在乡村社会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有幸采访到了阁内年长的管理员,据他介绍,近年来乡村百姓生活富足、安居乐业,幸福指数显著提高。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乡村治理取得了重大成效,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在法律普及方面,法治宣讲和法治长廊建设较为完善;在文化建设方面,乡村日益健全乡村文化服务体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发挥村民文化主体作用;在民生设施方面,政府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图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求真科研社“弘法砺警”实践团在采访民俗文化体验区管理员 严正供图
下午,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求真科研社“弘法砺警实践团”走进甘肃省金昌市宁远堡镇体验民情,逛宁远老街,赴周末大集,感受浓厚的金昌特色和乡土气息。一改以往传统的农村大集风格,新农村的大集向多个方向迭代升级。过程中,成员们不仅品尝了有着独特风味的金昌小吃,而且还有改善老百姓生活的各式商品,甚至还观赏了传统戏剧和演出。通过此次赶集体验,团队成员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当地的民俗风情,感受乡村振兴的蓬勃发展,为后续调研活动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图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求真科研社“弘法砺警实践团”于宁远集市合影 严正供图
当天下午,团队成员来到龙景村调研参观乡村特色景区,并且认真学习了当地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相关政策。龙景村内建设有以龙景井·生态果园为代表的特色农旅产业,进一步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筑牢乡村振兴坚实根基。龙景村深入推进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不断筑牢坚强战斗堡垒、加强作风建设,壮大集体经济。同时龙景村也注重乡村文明建设,时常举办文化惠民活动,修改完善并制定出群众信服、操作性强的村规民约,运用家庭文明积分制管理并且公示公开,引领乡风向好向善。
图为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求真科研社“弘法砺警实践团”于龙景村合影 严正供图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不仅仅关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更关乎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通过此次活动,弘法砺警实践团的成员们发现乡村的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对国家出台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和政策举措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刻体会到了不同地区乡村振兴规划和行动方案的不同特点。调研过程中,成员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领会了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期待绘就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范永达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