榔桥拾遗 “砼”传徽韵

发布时间:2024-08-18 13: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杨昊   阅读 6.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18日讯(通讯员 杨紫涵)为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探寻乡村振兴的新道路。712日——713日,合肥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工程系榔桥拾遗,‘砼’传徽韵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宣城市泾县榔桥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践行了大学生的文化传承的使命,探寻乡村振兴的新道路。

在团队指导老师和各区域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成员先后走访了黄田古村,涌溪火青茶厂、宣纸文化园、溪头村木梳厂。学习了通过参观、调研、采访等形式充分学习和了解当地的文化遗产,并对乡村振兴之路有了新的思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图为全体队员合照  实践队队员供图

走访黄田古村调研乡村发展

2024年7月12日,在当地一名导游的带领下,团队来到了黄田古村落。先后参观了笃诚堂、思慎堂、聚星堂、旗峰公家庙等,对黄田古村悠久的历史以及村落中保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水墨花砖进行了充分的了解。而后,队员们对村落中的居民和游客进行了采访,了解到古村的历史文化和建筑风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同时,也有许多影视作品在此取景,如《大江大河》《月亮湾笑声》《黄英姑》等。游客们表示:希望村落的开发不要过分商业化,依然保持现有的原生态村落的样貌。这也给了队员们和当地政府一些在开发文旅方面的新思考。通过深入调研,团队对村落中的风情民俗和目前的旅游发展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古村居民 实践队队员供图

参观火青茶厂探寻产业革新

7月12日下午,团队前往涌溪火青厂,在茶厂负责人石老板的带领下参观了茶叶的加工工厂。

涌溪火青明朝时由刘金发现独特茶树并制茶开启发展。清朝它成贡茶声名远扬,制茶工艺不断传承改进。它以独特魅力在中国茶文化中闪耀,如今仍受茶友喜爱,延续着辉煌历史。通过负责人的讲解让队员们充分了解了火青的制茶工艺,其中,对于杀青、揉捻、炒二坯、掰老锅等工序,负责人进行了详细的讲述。

杀青时,锅温必须准确控制在140 - 160℃左右,过高会使鲜叶焦糊有焦味,过低则杀青不充分有青涩味,而且杀青程度要适当偏嫩,不能有泡点和焦边,以确保茶叶色泽与口感良好。揉捻环节,双手团揉力度不能过重以免损伤茶叶导致茶汁过度溢出影响外形口感,也不能过轻而无法达到初步成条和挤出适量茶汁的效果,同时时间也要把握好以保证茶叶初步成条。炒二坯要精准把锅温控制在80 - 85℃,温度偏差会影响茶叶做形,需慢慢炒烚做形且多炒少抖,保证茶叶能弯卷形成虾形,关乎成品茶外观质量。掰老锅最为关键,开始时锅温控制在55℃左右后慢慢下降到40℃左右,要用木炭作燃料保证供热稳定,投叶量开始每锅4 - 5公斤且中间二次并锅,全凭双手操作使茶叶在锅内压、挤、推、滚、翻、转,烚炒动作要轻防止茸毛脱落,开始每分钟10余次随后减少到每分钟5 - 6次,任何环节不当都会影响茶叶品质。总之,这些注意事项环环相扣,对制作高品质的涌溪火青至关重要。

随后,队员们与负责人充分交流了火青的历史渊源和目前的发展情况。石老板表示,当下茶农的缺乏,茶叶历年的跌价,大环境下年轻人爱喝茶叶的人少导致茶叶的市场需求不够强都让茶业的发展面临许多问题,但当地茶厂的老板们正在积极地寻找创新和突破,例如尝试网络带货直播等等。我们队员也向老板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将茶园产业与当地旅游业结合起来,将茶园打造成为一个旅游特色,增加景点吸引力,同时靠游客促进茶叶的销量等等……

图为茶厂负责人为队员们讲解制茶工艺 实践队队员供图

参观宣纸文化园探创新传承

7月13日上午,团队来到榔桥镇宣城文化园进行参观学习。首先,队员们参观了宣纸博物馆,通过智能耳机的解说和与馆内应用的科技的互动,队员们对宣纸的历史、制作工艺、历史地位等有了全面的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先进科技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随后,队员们参观了园内的文创店,亲眼目睹了馆内的美术家左汝民老师手绘宣纸扇的制作过程,见证了许多宣纸的创新应用,如宣纸邮票、宣纸打印等。

最后队员们来到宣纸古作坊,观摩了工匠们演示的宣纸制造过程,大国工匠捞纸师傅周东红进行了采访,周师傅向我们介绍道,捞纸工艺看似简单,其实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首先便是纸浆浓度控制,太稀纸张薄脆,太稠则过厚不均,除此之外捞纸工具运用有难度,其浸入角度、速度、停留时间需精确控制。纸张均匀度控制也很需要经验,纤维易堆积或不均且受环境影响,需搅拌纸浆并精确操作,同时捞纸的速度与节奏也需把握好,过慢影响质量和效率,过快易失误。这些都要求造纸师傅有精湛技艺、丰富经验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握。

周师傅表示,因为这份工作的枯燥,现在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从事这项工作了,他希望通过这样的演示,可以激发更多人的兴趣,吸引更多的人了解它、从事它,让我们的非遗技艺能够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图为队员们对周东红师傅进行采访 实践队队员供图

深入木梳产业究木梳新发展

廊桥木梳(榔桥木梳)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明清时曾为御用梳妆用具。其产区在安徽宣城泾县相关村镇,林木资源丰富。种类按材质、工艺、用途等有多种划分。传统制作需经二十八道工序,包括选材、煮坯、开齿等多步。它具有结实耐用、梳齿圆润等品质特点,还兼具艺术和文化价值,造型精美且有美好寓意,是地方文化名片和非遗传承项目,如今在传承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队员们来到车间学习了木梳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制作过程,厂房里的工人们以流水线的形式进行着不同的工序,锯料、开齿、打磨、抛光等。胡书记向队员们讲解道:“从原材料的选取、采伐时间的选择、再到加工的28道工序,每一步都有精细的讲究。”首先在选材上要选树干通直、纹理细腻等优质且树龄三十年以上的木材,煮坯要保证时间和正确码放,开齿要注意间距、尺寸和形状,雕刻与绘烫等装饰工序需把握好力度、温度和时间,打磨要循序渐进且均匀,同时工具使用和维护方面要选合适工具并定期保养以保持锋利度,多方面严格把控细节才能制作出高质量的廊桥木梳。

随后,队员们来到成品区,经介绍,当地的木梳制造不仅与徽州文化紧密结合,如徽州木雕工艺和髹漆工艺,而且也与当下的艺术潮流相结合,创造了许多与时俱进的梳子,如牛角加木、金属加木等。通过对老板的采访了解到如今木梳的销售渠道将传统实体和电商网络多元结合,这些创新举措将传统工艺融入时代新潮,让木梳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活力,推动了木梳产业的发展,也给了队员们宝贵的启示。

图为实践队队员采访村团支部书记 实践队队员供图

踏足榔桥,驻足非遗,立足振兴。在本次实践活动中,团队成员通过全面了解水墨花砖、涌溪火青、宣纸、木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意义和发展现状,并对这些工艺进行观摩和学习,进一步思索新时代乡村如何借非遗之韵走上乡村振兴之路。此次活动,践行了大学生在文化传承的责任,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多方合作,响应国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号召,在发扬传统文化的同时,推进乡村振兴发展,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华文化独有的丰富和绵长,带动乡村振兴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走向更富特色的辉煌新篇!

文/杨紫涵 黄浩然 肖一帆

图/杨昊 黄俏冰 卢琳 李奕彤

指导教师/黄慎江 刘畅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杨昊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8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