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7日讯(通讯员 黄巧婷 吴家和 )南孔圣地,红色衢州。衢州作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浙西武装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与兴起地,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教育的重要论述,在南京财经大学校团委工作部的统一部署与精心指导下,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追忆革命星火,探访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小队成员深入浙西红色据点,聆听革命回响,捕捉革命留影,了解革命故事,续写新时代党史红色文化教育新华章。
浙西红潮涌:开化馆内话党史,赓续文脉正当时
7月10日,“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来到了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一站——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开化县作为浙西武装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弘扬党史、发展党史教育的思想意见,继承先烈敢为人先的革命开拓精神,由点成线逐一建立起众多红色新据点。这座由傅家富同志点燃革命火种的小城,在新时代的号令下延续继承深厚而敦实的红色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浙西地区党史学习教育卓越实践的模范地。
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是浙江省开化县红色旅游景区,是浙江省首批青少年红色基因15家传承地之一。纪念馆建筑面积2215平方米,集综合展示、教育培训、研究交流三大功能于一体。场馆分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面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历史展区和“开化革命烈士纪念馆”两大主题板块。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以具象的方式展现了革命时代下先烈们栉风沐雨的奋斗历史,更从情感的层面深表对以方志敏同志为代表的红军队伍的崇敬与缅怀。新时代的道路并非康衢,开化县政府以革命斗争纪念馆作为红色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重现革命创业时期的红色步履,将革命精神深化到日常工作中,将革命文化弘扬于青年教育里。
图为退伍老兵于水荣先生在向小队成员介绍开化县的红色革命故事
“我们开化,是很好的。”在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的调研过程中,馆内工作人员为“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引见了一名退伍革命老兵——余水荣先生。当被问及开化的革命发展历史时,他向小队成员展示了一条从1931年开始延续至今的革命生命线——从土地革命到解放战争、从方志敏到杨兆星、从赣东北党组织向浙西的推进到开化县苏维埃运动与地方武装的兴起……余水荣用红色文脉连接着一个个发生于不同时间节点的革命往事,帮助小队成员更深刻地了解开化县的党建脉络和一个个英雄的故事。
图为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一楼陈设出的红军斗争纪实还原场景
一楼的展厅通过陈设革命斗争时期红军使用过的工具和往来信件、文书等书面史料,展示了浙西地区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厅内所展览的两条在抗战时期发展起来的红色贸易路线生动地介绍了中央苏区的经济发展脉络。展厅的尽头则通过蜡像仿真与实地场景还原的艺术化手法重现了方志敏同志在大龙山和徐家胜英勇奋战的历史景象。几近真实的人物塑造和生动的场景叙述,让这场斗争跨越百年的时光重现在大众眼前,敲振出震撼而厚重的历史回音。
二楼的展厅以单元的形式详细地介绍了浙西地区革命斗争的各个阶段和重要事件。从筹备起义的来由事因到具体军事行动的实施开展,从基层自发组织武装斗争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兴起,从新红十军胜利攻克开化到浙西游击队奋力抗争反动统治……环环相扣,层层深入。通过展示革命斗争的具体史实,不仅体现出红军高素质的组织性和自制性,更让游客直观地感受革命先烈奋勇为国、大公无私的碧血丹心。
浙西革命斗争纪念馆党史红色教育的成功实践与科技的创新运用离不开关系。小队在调研的过程中注意到纪念馆在红色宣传教育方法中的开创性举措——“5G+VR红色党建学习智慧平台”。只要带上VR设备,就能身临其境般全景式地参观开化县长虹乡、开化县和田乡甚至是嘉兴南湖等地的革命纪念馆。尝试过的队员们惊奇地反映,智慧平台真实地重见了当初中国共产党成立时的恢弘历史情景,“身临其境,感觉很逼真,仿佛就在现场一样。”余水荣向队员介绍:“这是对红色资源的一种创新型利用,这个学习智慧平台是开化县档案馆与中国移动公司合作开展的新项目。以5G技术作为底层驱动力,引进国内领先的VR现实技术,融合多种方式真实还原珍贵历史场景。通过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让游客有更好的带入感和时代感。”
“无论我们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留在纪念馆出口处的这句话,简明而深刻地说明了发展红色党史教育根本目的与深刻意义——“传承与发展”。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牢记来时的路,是铭记过往的艰辛与奋斗,是传承先烈的精神与理想,更是为了锚定前行的明路,不困囿迷途于行路的困苦。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已然步入新时代。青年是否有不惧艰险筚路蓝缕的魄毅,是否有从容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定力,是否有转危为安、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关键在此。“夯先人之厚土,栽今人之魁木。”——深耘中国红色党史文化的肥沃土壤,传承发扬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
江山古韵新:大陈村歌飘红韵,文旅结合促振兴
离开开化县后,“红色衢州”专项小队来到了浙江省衢州市江山市大陈古村。
大陈古村地处江山市北部,居于大陈乡集镇中心区域,自唐越国公汪华30世孙汪普贤迁徙至此繁衍成族,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因其国韵遗存、诗书传家、礼行千里,被近代著名史学家,鉴赏家,书画家和法学家余邵宋先生誉为“十里环山皆松树,天下应无第二园”。
专项小队进行调研活动的这天早晨,也正是当地老党员组织参观大陈古村的活动时间。在与村委书记取得联系,经由村委办事部批准和支持后,小队成员加入了老党员的参观队伍,在本村村史党史文化讲解员马玲的带领下,一步步走进大陈古村的记忆之中,深入地了解了大陈古村百年的红色印记。
图为小队成员在大陈古村汪氏宗祠前合影
首先来到的是汪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五十三年的汪氏宗祠,迄今已有309年的建筑历史。三进两天井五开间的布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将整个家族凝聚起来。
图为大陈古村《妈妈的那碗大陈面》村歌表演
“只要大家想听,我就会一直唱下去。”在汪氏宗祠里,小队成员结识了大陈古村“村歌文化”的主要发起人和传承人——汪衍君先生。这位曾带领181名大陈村村名走上舞台为中国七十周年华诞献礼的 “十八岁”村党总支书记,在台前献唱表演时,有着十足的精气神。“轻轻的在风中翻转,香香的在碗中盘旋;美美的和着我们欢笑,那芳香诱人的大陈面……”一曲《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他歌喉嘹亮,情感真挚,把离家孩子与留村母亲间血浓于水的温情生动淋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大陈情”,不止于大陈村,也存在于千千万万个中国式小乡村。汪氏宗祠,不仅是大陈村民乡情信仰的现实寄托,也是写照大陈古村家风底蕴的生动载体;大陈村歌,不仅唱出大陈老少的寸草春晖,更唱出全天下家庭的至亲至情。
图为“红色衢州”专项调研小队在大陈陈列馆前合影
图为大陈陈列馆内老党员在认真阅读墙上内容
而后,小队成员们来到了坐落在大陈古村中心的江山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在纪念馆中,陈设着“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七军团阶段”、“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红十军团阶段”、“红军挺进师阶段”、“人物志”四大主题,详尽地重现了抗日时期红军将士“血战东南半壁红”的光辉事迹。小队成员们注意到,老党员们走进纪念馆时,会不由自主地挺直腰板;在查看红军事迹的照片与史料时,个别老党员会用手背蹭蹭他们的眼角。这些细节体现出了革命历史深入人心的影响力与感染力,也从侧面充分说明在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已经发展到新阶段的时代背景下,国人骨子里一脉相承的红色基因仍富有生命力和精神力。
最后,在游客中心,小队成员们与接待处的负责人、讲解员马玲和前村委书记汪衍君进行了多番交谈。在交谈中小队成员了解到,现今大陈古村的发展路线主要是发扬以村歌为首的有地域特色的本土文化,积极开发当地红色资源以促进党史学习教育,通过把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紧抓时代脉搏,用新技术、新模式、新观念,制定紧贴新时代潮流的开拓创新战略,坚持走为人民发展的具体路线,让大陈古村走向更多人的视线里。
大陈古村以其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为基石,巧妙地将当地红色资源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这里,红色文化不再只是历史的回响,而是成为了激活乡村经济复兴活力的源泉;同时,经济的蓬勃发展又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让红色之树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上根深叶茂,生生不息。二者相互带动,共同促就了大陈古村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大陈古村的卓越实践是新时期红色文化传播的又一生动注脚,是红色基因与本土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党史教育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的鲜活典范。这一创新文旅模式的成功探索,不仅如东风般吹活了地方经济的一池春水,更以其独特魅力引领着乡村振兴的循环发展之路。
在这片浸透革命热血的沃土,“追忆革命星火,探访红色衢州”专项调研活动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望,更是一场身心的洗礼。回望百载,斗争的热土见证了革命历史的辉煌与悲壮;洗礼身心,青年人所赓续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革命的实践中依然熠熠生辉。
新时代为青年人搭建起一展芳华的旷阔舞台,也对青年人的成长寄予了殷切的期待。面对徐徐展开的梦想绘卷,处身于百年变局的时代潮流,青年人该如何作为才能不负韶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只有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富强的高尚事业,把小我力量投诸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才能有所成就、不负众望。如今青年人已迈入新征程,历史明晰地标的了前行的方向;面对未知与变局,青年们更应铭记历史、不忘初心,汲红色之精魄、习先辈之英迹,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品德修为,练就过硬本领,勇于担当作为。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党史学习教育是青年的必修课和常修课。青年人要将红色基因深植心田,将革命精神薪火相传。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以实际行动践行青春誓言。在新时代的征途上,青年一代必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党和人民的期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章诗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