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兴韵”实践团赴黄连村专访非遗传承-龙虱手艺人何东成探讨非遗的现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4-07-28 23:0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黄雅晖   阅读 7.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8日讯(通讯员 黄雅晖)三下乡人物专访 | 匠心传承,焕发新生 ——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水乡兴韵”实践团赴黄连村专访非遗传承-龙虱手艺人何东成

百千万工程下的非遗保护 —— 何东成与龙虱手艺的现代传承

2024年7月7日至20日,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水乡兴韵”实践团在“三下乡”活动的号召下,赴黄连村专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东成并进行以龙虱为主题的宣传片拍摄。此次专访聚焦于何东成在黄连村传承和推广龙虱手艺的事迹,探讨其在“百千万工程”中对非遗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的贡献。

黄连村,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岭南村落,近年来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何东成的努力而焕发出新的活力。何东成,一位对龙虱手艺充满热情的手艺人,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坚守,成为了实践团专访的重要人物。

实践团成员在何东成先生的工作室——龙虱馆中,与龙虱有关的元素随处可见,同时也了解了龙虱的制作过程。从选材、雕刻到上色,每一个步骤都体现了何东成对这门古老手艺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艺。他向同学们展示了龙虱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

何东成先生向实践团成员分享了他传承龙虱手艺的初衷和过程。龙虱的诞生要追溯到70年前与香云纱的工艺生产相关,在当时社会动荡的状况下,香云纱依旧能做到价高难求。为了维护好香云纱的生产售卖避免偷盗,工厂雇佣的工人大多都是身强力壮的习武之人,常常白天在工厂染料,晚上就集体习武。一众工友在工作与学习中逐渐找到了新的乐趣,创新出一种新玩法——以薯莨桶为船体下河进行“赛龙舟”,后期经过艺术加工也就变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龙虱游艺。

而之所以叫龙虱,也正因为薯莨桶的形状以及人们在水中游玩时扒水的形状酷似龙虱,这实在是不得不佩服当初工友们的想象力。

之后的几十年间龙虱游艺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能窥见到的更多是成叔自己制作的模型。直至2012年,徒弟们的“成叔,你做这个龙舟好看是好看,却不能玩。”给了成叔一个复刻、创新龙虱的契机——“那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玩一下!”。

以一份师徒情重新开启了他对传统龙虱的创新之路。他坚信,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传承这些手艺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他的工作,正是“百千万工程”中非遗保护战略的具体实践。

“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坚持做好每一件事”是成叔的信条。在我们问道现在有年轻人来专门学习制作龙虱这些的吗?他自豪的说,“当然,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一条产业链了!制作龙虱可以养得活自己!”同时成员们还了解到,最远来拜师学艺的人从甘肃横跨2257公里来拜访成叔,而这又是另一段故事了。

现如今,龙虱游艺早已被列入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在全国推广开来。与此同时,成叔将于今年暑期重新举办公益暑期班,坚持将这些民俗传统发扬光大。

在“三下乡”活动的背景下,何东成的事迹激励了实践团的同学们。他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参与到非遗保护和传承中来,用创新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佛山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水乡兴韵”实践团的负责人黄雅晖表示,何东成的事迹是对“三下乡”精神的生动诠释,也是对“百千万工程”在非遗保护和乡村文化振兴中实践的典范。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能够亲身体验乡村文化,了解乡村发展现状,为乡村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实践团的同学们在何东成的指导下,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龙虱手艺的学习和制作。他们表示,通过这次实践,不仅对龙虱手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他们将把在黄连村的所见所感带回校园,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乡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结束语:

何东成的专访,是对黄连村龙虱手艺的一次精彩展示,更是对“三下乡”精神和“百千万工程”的一次生动实践。佛山大学“水乡兴韵”实践团的黄连村之行,让大众看到了非遗传承在现代社会中的新机遇,看到了乡村文化振兴的希望和动力。

可以相信,在“三下乡”精神的指引下,通过“百千万工程”的推动,黄连村的龙虱手艺,以及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完】

【撰稿:黄雅晖】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雅晖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2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