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马欣熠)杞县,被誉为“中国大蒜之乡”,县域内大蒜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70万亩,总产量90万吨,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国首位。近年来,杞县围绕大蒜产业调结构、挖潜能、促振兴,已经形成了种植、储藏、加工、销售、研发为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完整产业链条。本次“葛岗蒜韵浓,田野梦起航”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团将深入这片土地,走近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探究“一头蒜”将如何兴业富民,打造出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杞县样板”。
图为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正门。 通讯员 孟思彤 供图
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分为交易区和储藏区,每逢六七月份大蒜收获季来临,交易区内就停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蒜商货车,这些大蒜装载完成后,将从杞县发往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
图为交易区内景,一垛垛大蒜在等待装车。 通讯员 孟思彤 供图
大蒜初加工——增加百姓口袋里的“金豆子”
此次实践队有幸邀请到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总经理任文群,任经理带领实践队员们走进大蒜初加工仓,为队员们耐心讲解了一头大蒜从田间收获到装袋发出的全过程。这些大蒜首先被倒在自动分拣机上按照个头大小分开,再由工人剥皮,最后将加工好的大蒜装袋以待发出。“他们早上来这里剥蒜,下午不耽误接孩子放学,一天下来能赚几百快”任经理说道,市场每逢收获季都会提供很多剥蒜的劳动岗位,这些剥蒜工人们多是周边村里的农民,平日空闲的时候来市场剥蒜,不仅打发了时间,也为家里增加了收入。葛岗镇的振兴路是百姓的富裕路,新时代乡村发展就是要让百姓们有实打实的获得感。
图为工人们正忙着剥蒜装袋。通讯员 詹文敏 供图
图为任经理向实践队员展示如何剥蒜。通讯员 马欣熠 供图
大蒜出口——奏响“一带一路”强音
在实践过程中,任经理还提到,如今的杞县大蒜也正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走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人民的餐桌,并赢得了广泛赞誉。这些大蒜按个头大小装袋发往世界各地,有些个头略小的大蒜已经被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蒜商预定,这些大蒜虽然个头略小,但是品质丝毫不差,最重要的价格实惠,即使是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也能以低价买到来自中国的优质农产品。一袋袋大蒜越洋渡海,不仅将中国农产品带出了国门,也将中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传递给了世界人民。
图为装袋完成准备出口的大蒜。通讯员 孟思彤 供图
新技术新产品——“一头蒜多条链”
市场的冷库区储藏量高达20万吨,这些大蒜存储在冷库里以待反季销售,冷库运用了新型储藏技术,保证了一年四季大蒜的新鲜度。任经理为队员们打开了其中一个库区的大门,冷气扑面而来,大蒜在冷库里排列整齐高达几十米,队员们无一不被冷库的存储容量所震撼。
图为冷库内景。通讯员 马欣熠 供图
在杞县大蒜国际交易市场的最后一站,任经理向队员们展示了大蒜的加工产品,有蒜酥、蒜片、蒜粉等等,预计于年底上市。任经理介绍,杞县大蒜未来将深耕大蒜的药用价值等,通过一头蒜打通多条链,不断建链,补链,提高大蒜深加工效益。目前,杞县正加大对大蒜深加工企业的培育力度,支持企业研发新产品,提高大蒜附加值。企业同时也在加强品牌建设,充分利用地域品牌优势,提高“杞县大蒜”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图为任经理向队员们讲解产品。通讯员 詹文敏 供图
图为大蒜衍生产品 通讯员 马欣熠 供图
一业兴,百业旺。杞县县委书记戴继田说:“杞县坚持‘项目为王’,‘守底线、强基础、求突破、出亮彩’的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为开封勇做高质量发展开路先锋,贡献杞县力量。”从小范围种植,到大范围推广;从家门口零售,到海内外推介;从单纯提供食品原料,到发力研发“健字号”“药字号”“妆字号”……杞县立足农业资源优势,绿色化种植、规模化储藏、精细化加工、现代化销售,逐步实现由大蒜种植大县向大蒜产业强县转变,这一强县富民的“杞县样板”在未来仍将为新时代乡村发展注入更多生机与活力。
图为实践队员和任文群总经理及市场领导合照。通讯员 左佳欣 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詹文敏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