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3日讯(通讯员 李子威 景迪雅)为深入学习和传承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号召。7月21日上午,衡阳师范学院明翰村公益赋能笃行团在西乡书院院长王辉的带领下前往洪市镇易昌陶纪念馆,对这位爱国青年也是毛泽东的挚友——易昌陶的生平事迹进行深入的了解与调研。
随着2021年洪市镇金龙桥村“村史馆”正式开馆,这位鲜为人知的爱国青年也渐渐为人们所熟悉,红色影视剧《恰同学少年》中也对其有不少刻画。易昌陶,一位品学兼优、忧国忧民、思想通透的青年才俊,与毛泽东、周世钊同窗情深。他们学业相长,生活互助,一起探索改良旧社会的方法,参加进步学生团体。1914年,年仅23岁的易昌陶,在地址军阀的学生运动中被军警用枪托砸伤,于次年3月在家中病逝。湖南一师校长张干亲自主持追思会,师生共送挽联256幅,同窗毛泽东悲痛欲绝,送了极为动情的挽联,还写了一周悲痛欲绝的长篇挽诗,成为了目前发现的,毛泽东留下手迹的第一首诗《五古·挽易昌陶》。“琴绝最伤情,朱华春不荣。后来有千日,谁与共平生?”,毛泽东饱含深情中的在诗中表达了对良友早逝的悲痛与遗憾,也暗藏着将继承好友遗志,肩负共同使命的决心。
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中的易昌陶 张红瑶 摄
在易昌陶纪念馆内,笃行团成员们被珍贵的历史文物和生动的照片所吸引。这些展品详实地记录了易昌陶短暂而灿烂的一生,展现了民族解放战争中青年学子追求真理、报效祖国的无畏勇气与坚定信念。纪念馆通过详实的史料和丰富的的展陈,全面呈现了易昌陶的理想信念、爱国情怀以及他与毛泽东等革命先驱之间深厚的同学情谊,令在场同学深受震撼。
王辉为笃行团成员讲解易昌陶的事迹 唐佳瑶 摄
“同学少年多壮志,风华正茂正当时。”王辉在纪念馆前深情地说,“易昌陶烈士英年早逝,就像一朵奇花刚刚绽放就这样凋谢,去得太不是时候了。但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是永恒的,是大家要传承下去的。”
志愿者景迪雅听了王老师的讲述十分动容,她表示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必将铭记历史,珍惜当前机遇与挑战。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易昌陶等革命先烈的事迹与精神,从中获取奋进的力量,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王辉讲解毛泽东的《五古·挽易昌陶》 张拯瑜 摄
衡阳师范学院明翰村公益赋能笃行团将在传承红色基因的实践中,牢记嘱托,“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继续深挖红色资源,赓续红色血脉,加强理论学习,把红色传统发扬光大。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子威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