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张源源)为了深入挖掘和传承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用实际行动为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古韵今风共舞,非遗文化新生”社会实践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与对乡村振兴的满腔热情,以河南省内乡县宛梆戏曲为桥梁,关注和支持家乡河南省内乡县的非遗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工作,探索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新路径。
图为实践队成员观看宛梆戏剧 通讯员张源源 供图
1.探访戏曲博物馆,穿越时光的对话
踏入内乡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的那一刻,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那个戏曲繁荣的年代。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戏服、一件件古朴的戏服道具,以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无声地诉说着宛梆戏曲的辉煌与沧桑。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古韵今风共舞,非遗文化新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系统地了解了宛梆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和现状等非遗知识。
宛梆,又称内乡梆子,始于明末清初,是河南省稀有剧种之一,承载着中原大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它起源于陕西同州梆子,后与南阳民歌小调、乡音俚语相融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宛梆唱腔优美,风格独特,既有陕西梆子的高亢激越,又有中原音韵的平整温和,还有楚乐的委婉清悦,被誉为“中华一绝”。宛梆戏曲以其独特的唱腔、表演形式和丰富的剧目内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图为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中的老照片 通讯员张源源 供图
2.深入宛梆戏曲团,倾听背后的故事
宛梆作为内乡县的非遗文化瑰宝,不仅是当地人民的精神财富,更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宛梆戏曲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与戏团团长及老艺人的深入交流,实践队成员了解到,目前仅存内乡县一个专业宛梆剧团,且观众老龄化严重,年轻观众流失严重,资金匮乏,传承人断层等问题日益凸显,宛梆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陷入了困境。
图为实践队成员拍照询问戏团成员 通讯员张源源 供图
3.助力宛梆焕新生,促进乡村再振兴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参观调研结束后,“古韵今风共舞,非遗文化新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通过多次讨论,利用所学专业知识,针对宛梆面临的困境,结合家乡的现状,提出并将逐步实施推行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宣传推广,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制作宛梆戏曲的宣传短片、图文资料,扩大其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创新传承方式,尝试将宛梆戏曲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如创作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剧目、开发宛梆主题文创产品等,吸引更多年轻观众。三是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将宛梆戏曲与旅游、文创等产业相结合,拓宽市场空间,如开展乡村旅游规划,打造宛梆文化体验游线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图为实践队成员面对宛梆史料进行研究 通讯员张源源 供图
古韵新声,共绘未来。这次“三下乡”之旅,不仅让实践队成员深刻感受到了非遗宛梆的独特魅力,更让其明白了作为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古韵今风共舞,非遗文化新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将继续以青春之名,传承古韵,共同书写“助力非遗,振兴乡村”的华丽篇章,让非遗文化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出新的光彩!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源源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