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22日讯(通讯员 但雨彤)为深入了解文化强国建设背景下西部地区在文旅产业、法治宣传、非遗传承和青少年成长方面取得的成就,7月14日,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三下乡”实践团队“向法‘黔’行队”出征前往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贞丰县,开展为期5天的社会实践调研活动。队员们通过实地访谈、志愿宣讲、实践体验等方式对当地开展了集中调研,深入了解贞丰县文旅产业、民生工程以及法治建设的发展现状,开展普法教育宣讲,助力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图为贞丰古城文昌宫前合影留念。工作人员 摄
宣讲助力,法润童心助成长
7月16日,向法“黔”行队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童心法援宣讲团合作共同走进贞丰县丰茂街道珉城社区JoinFun公益图书馆,以“童心向法,校园安航”为主题,为现场的小朋友们带来一场普法教育宣讲活动。成员们以“知识卡片”互动、共绘法治画卷、有奖问答等特色活动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孩子们介绍了未成年具有的各项权利和义务。本次宣讲活动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在小朋友心中种下了一颗法的种子,扬起了成长远航的法治船帆。
图为“童心向法,校园安航”普法教育宣讲。通讯员 李佳怡 摄
图为实践团和小朋友们与共同绘就的画布合影留念。工作人员 摄
非遗焕新,古纸鼓声扬自信
7月17日上午,在贞丰古城的两湖会馆,队员们有幸在“年青贞好”新青年守艺人艺术联展上见到了黔西南州州级非遗传承人杨帆,在他的介绍下详细了解感受东方文明古法造纸的“活化石”——贞丰皮纸制作技艺,感受到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
图为非遗传承人杨帆向队员们详细介绍古法造纸。通讯员 高博文 摄
同日下午,队员们在对门山村余明远支书的带领下来到对门山铜鼓馆参观学习。“鼓中为许,鼓沿为少,要学好‘铜鼓十二调’,必须先把谱子背熟。”在余爷爷耐心的教导下,队员们近距离体验了铜鼓十二调的演奏手法,亲身感受了铜鼓十二调的独特魅力。同时,成员们在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与传承人余雁伟、常务干部潘光江、对门山村副支书潘光好等五位干部如何以非遗传承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等问题进行了简短的座谈,更加深刻理解了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传统非遗文化的重要性。
图为非遗传承人余雁伟现场教学铜鼓十二调的技艺。通讯员 李佳怡 摄
图为实践团与对门山村五名干部举行座谈会。通讯员 李佳怡 摄
乡村振兴,文旅赋能谱新篇
7月18日,向法“黔”行队实地走访了贞丰县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深入了解贞丰县乡村振兴“文旅纽带”和“经济纽带”的融合点。贞丰特色古城小镇里,他们走进古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珉谷艺术空间,在这里,青年创作者共益共创的热情点燃美育教育的“文化火种”,同时也赋予文化帮扶新的活力;走进双乳峰景区,了解景区为受帮扶群众送去的物质支持,感悟贞丰县文旅产业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坚实力量;走进三岔河景区,见田园诗画,观青山绿水,聆听扶贫干部与当地居民携手并进的奋斗故事。
队员们还采访了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丁付平,丁主任就贞丰县脱贫攻坚战略布局进行详细的介绍。丁主任讲到:“贫困之冰,非一日之寒;破冰之功,非一春之暖”,贞丰县始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助力贞丰扶贫事业发展谱写新篇章。相信在一代又一代贞丰人的奋斗下,贞丰将更加美好!
图为奇峰公司副总马振铨向实践团介绍双乳峰景区的发展状况。通讯员 但望 摄
图为珉谷艺术空间参观学习。通讯员 李佳怡 摄
虽然“三下乡”社会实践已落下帷幕,但积极奉献、艰苦奋斗的精神却将永远延续于团队成员的心中。通过本次实践,“向法‘黔’行”队的成员们深切认识到自己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努力为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而踔厉奋发、不断前行。
法护文旅,安行贞丰;向法“黔”行,不负韶华!
图为与贞丰民族文化旅游扶贫实验区管委会副主任丁付平进行访谈。工作人员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但雨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