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寿县文化,传承非遗经典

发布时间:2024-07-22 01: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杜小满 侯有信   阅读 4.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2月25日讯(通讯员 侯有信 杜小满)为深入学习贯彻关于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与要求,7月8日—7月9日,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药学22-1班的“星火拾遗小纵队”抵达安徽省淮南市非遗文化的富集之地——寿县,探寻寿县非遗传统文化,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与力量。

一肩挑日月,双手磨乾坤

7月8日,为了了解豆腐发展的历史脉络,感受豆腐非遗文化,实践队来到中国豆腐的发源地——中国豆腐村。在这里,实践队员向当地居民请教豆腐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学习了使用传统石磨工具制作豆腐。了解到了由于当今时代科技进步,传统的石磨磨制豆浆制作豆腐的工艺已经被机器取代,在不改变豆腐原本的味道的情况下节省了人力、物力。为了更深入了解寿县豆腐文化,小队成员又来到豆腐发祥地,在艺术展馆中看到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木雕,展现了磨浆,过滤,煮浆等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十分讲究,这使队员们领略到了与众不同的精湛技艺和独具特色的非遗文化。

 

图为队员在当地人带领下学习传统石磨的结构和使用。通讯员 杜小满 摄

佳人比香草,君子即芳兰

离开豆腐发源地,为了了解用以比作佳人的香草的历史和传承,实践小队来到了郑氏寿州香草。作为楚国故都,寿县文化底蕴深厚,自有独特的端午节民俗,其中最重要的习俗,就是佩戴由当地种植的香草所制作的香囊。在香草种植园里,小队成员蹲下身来认真学习了香草和杂草在形态和气味上的区别,明白了香草香味最初的来源。在楚都香草传承馆的院子里,实践小队了解了一口井的用途和历史传承,还进入了香草晾晒室了解了各种不同香味的香草及其功效。

来到香囊售卖点,小队成员在采访郑氏香草继承人的过程中,学习了香草制作成为香囊的工序,了解到除了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驱蚊、助眠以外,香草还可能在药用方面存在一定的价值,并了解到当今香草行业成本高、利润低的现状。离开前,实践队员们帮助传承人招揽客人,运用从继承人那里学到的香囊的作用功效和香草文化,最后成功卖出香囊收入达数百元,这不仅为郑氏香草增加了收益,也使实践队员加深了对香草行业的认识和对香草文化的理解。

 

图为队员在采访郑氏香草继承人。通讯员 兰心月 摄

 

图为传承人为小队一行人讲解香草的类别和区分方式。通讯员 杜小满 摄

楚韵千古久,一步溯千年

7月9日,实践小队来到安徽省楚文化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楚文化藏品和独特的展览方式闻名,向世人展示了楚国的辉煌历史和灿烂文化。参观过程中,小分队成员仔细聆听了讲解员讲述了楚文化中的成语典故,驻足欣赏一整面形态各异的楚金币墙,感受着楚文化千年来的浪漫和瑰丽。小分队还动手在文字书写屏上模仿书写楚国文字,探寻楚国文字的书写特点。来到《淮南子》藏书展柜前,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实践小队了解到非遗文化“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有四个发展阶段的:斗转星移、自然现象、气候物候和太阳黄阳度数,也明白了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指南,更是中华民族对时间的尊重和对自然的敬畏。

图为安徽楚文化博物馆前小分队合影。通讯员 陈易希 摄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们领略了传统豆腐制作的精湛技艺,熏陶了寿州香草的独特香气,品味了楚国千年的厚重与沉淀,这些都使他们对中国传统非遗文化产生了敬畏之心。“星火拾遗小纵队”表示将继续关注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发掘并展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易希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2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