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岭南风俗,弘扬乞巧文化|广东财经大学“共望星河”实践团走进“中国乞巧文化之乡”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

发布时间:2024-07-20 23:19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叶彤   阅读 5.5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20日讯(通讯员 叶彤)为响应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这支由广东财经大学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于7月10日至7月11日走进了被誉为“中国乞巧文化之乡”的望牛墩镇,旨在通过实地调查,深入了解当地的乞巧文化,为推动乞巧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奠定实践基础。

东莞市望牛墩镇的乞巧文化是一项历史悠久且独特的传统习俗,‌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湛的手工艺技艺而闻名,‌其中摆贡案的风俗尤为盛行。‌七夕贡案是望牛墩的传统民俗文化,‌基于牛郎织女的传说,‌通过雕刻、‌刺绣、‌绘画、‌手工制作等传统技艺,‌展现各种精美的贡品,这些贡案不仅是个人的创新与手艺,‌更是团队合作、‌智慧凝聚的结晶。‌

7月10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东莞市望牛墩镇团委中心,与当地负责人进行对接,为后续走访任务做好准备。

图为实践团与望牛墩镇团委进行会议讨论。通讯员 叶佩薇 摄

在调查走访期间,实践团来到了望牛墩镇望联村的贡案作坊。作坊中间摆放了用几张大桌子拼接而成的大型案台,上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贡品,有用泡沫雕刻而成的鹊桥、用蒜瓣拼接而成的荷花和用鸡蛋壳雕刻而成的花灯等。通过队员的采访,实践团得知今年望联村贡案为了落实“百千万工程”的号召,将“百千万工程”融入进贡案制作的主题当中,结合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在材料选择上使用可再生、可降解或者回收利用的材料,如竹木、麻绳、纸皮和泡沫等材料,并且在每一年七夕文化活动结束之后对贡案回收保留,为来年贡案制作提供材料支持,从而对材料进行循环利用,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影响。

图为贡案作品。通讯员 莫海琳 摄

紧接着实践团来到了望东村的贡案作坊进行实地调查,望东村的七夕贡案已连续多年获得望牛墩镇特色贡案评比的一等奖。据贡案传承人介绍,望东村的贡案将水乡片区的农耕文化呈现在大众面前,将插秧播种到利用碾米机等设备对水稻进行加工,去壳、去糠,使水稻变成成品米的过程用贡案制作出来,每一个模块精巧传神,做工精致,生动逼真。同时,贡案作品还配以声、光、电技术,使得贡案作品更显心思,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图为实践团采访望联村贡案传承人。通讯员 叶彤 摄

在走访中,队员明白了贡案制作的精美不仅体现在原材料的选取、技艺的精湛和主题的鲜明上,更体现在制作耗时和成品效果上。这些精美的贡案作品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更是体现望牛墩镇人民的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

7月11日上午,实践团深入村落,与当地村民进行面对面交流,通过街头采访等方式,向村民了解、宣传乞巧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重要价值。在对村民的采访中,实践团得知大部分村民对七夕贡案具有浓厚的兴趣,自发组织制作贡案,不仅年轻人参与,老一辈的艺人也乐于传授经验,形成了“以老带少”的传承模式,许多村民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制作贡案,将这一技艺视为家族传承的一部分。制作贡案不仅是个人技艺的展示,也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不同年龄层的村民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同时,贡案的展示也吸引了众多村民和游客前来观赏祈福,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和文化影响力。

图为实践团采访望牛墩镇村民。通讯员 叶彤 摄

此次实地调研意义重大,不仅为实践团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对乞巧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队员们在向村民宣传乞巧文化知识的同时,也从村民那里学习到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和生活智慧,这种双向的交流促进了村民与大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为未来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计划中,实践团将为望牛墩七夕文化制作IP形象、文创产品,利用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拓宽乞巧文化的宣传渠道,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这一传统文化。制作相关视频、图片和文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和推广,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乞巧文化,还能够为乡村振兴和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队员们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来,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为“共望星河”实践团团队成员合照。通讯员 叶佩薇 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叶彤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3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