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8日讯(通讯员 刘逸 卢尜卉) 2024年7月9日,广东工业大学茶韵浓情突击队走进了位于英德市龙华村的红旗茶厂三隅分厂。此次走访旨在更加了解英德红茶的制作过程,发挥百千万工程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与制茶工艺的传承发展。
在广东省的“百千万工程”背景下,英德茶厂以其独特的制茶工艺和卓越的茶叶品质,成为了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茶韵浓情突击队对几位致力于传承和创新传统制茶技艺的年轻制茶人进行了深入采访,在这个充满绿意的茶季,他们带领团队成员了解关于制茶的工艺,从采摘到成品,每一步都透露着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热爱。
首先,茶厂工作人员带团队成员参观了制茶的第一个过程-萎凋过程。萎凋作为制茶的重要环节,其目的在于通过精准控制水分的散失,实现叶片物理性质的变化。在茶厂的萎凋车间内,不同质量等级的鲜叶被分别上槽,工人们轻柔地将叶子抖散、均匀平铺。这一过程要求叶层松散且厚薄一致,以确保风力可以均匀覆盖每一片叶子。根据季节的不同,萎凋的时间亦有讲究,春茶需8至14小时,夏秋茶则在8至10小时之间。特别引人注意的是,萎凋不仅为后续的揉捻创造物理条件,更关键的是它促进了化学反应的发生。随着水分的逐步散失,叶细胞浓缩,酶活性增加,内在物质的变化为茶叶的发酵奠定了化学基础。同时,萎凋还有助于散失青草气,发展出更加醇厚的茶香。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萎凋工序。通讯员陈韵涵摄
接着,团队成员来到了第二个工序-半机械化揉捻工序。在传统的制茶工艺中,揉捻是一项耗时且讲究技巧的工作。如今,科技的发展使得这一过程实现了半机械化,大大提高了效率和产品的一致性。在茶厂的揉捻车间,现代化的揉捻机械高效地将萎凋后的茶叶卷曲成条,破坏细胞组织,促进茶汁外溢。这一过程中,茶叶内部的多酚氧化酶与多酚类化合物充分接触,并在叶表凝结,冲泡时易于溶于水,从而显著提升了茶汤的浓度。展现了现代科技如何巧妙地融入到传统制茶艺术中。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揉捻工序。通讯员王宇摄
随后,进入制茶的第三个工艺-发酵,发酵环节作为制茶的核心步骤之一,展现了英德茶厂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对技术革新的追求。茶叶在经过萎凋和揉捻后,被放置在特定的发酵室中。在这里,茶叶在控制温度和湿度的环境下逐渐氧化,其颜色由绿转红,独特的红茶风味逐渐形成。英德茶厂三隅分厂在发酵环节采用了精密的温湿度控制系统,这是对“百千万工程”提倡的科技创新的积极响应。这样的系统不仅保证了茶叶发酵的均匀性和稳定性,还大大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最后一个工艺则是干燥,在制茶的诸多环节中,干燥环节尤为关键,它不仅决定了茶叶的最终品质,也是实现茶叶长期保存的关键步骤。在英德茶厂,团队成员看到了干燥环节的现代化改革。传统的晾晒和烘焙方式在这里得到了改进,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干燥技术。同时的不同的茶的类型应该选取不同的温度和时长,这些技术的引入,体现了英德茶厂对“百千万工程”科技创新精神的贯彻实施。通过精确控制干燥温度和时间,茶叶中的水分被迅速去除,同时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茶叶中的有益成分和独特风味。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干燥工序。通讯员卢雨莹摄
科技的应用确保了茶叶品质的稳定与提升,同时也为传统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场探秘茶香的旅程,不仅让茶韵浓情突击队成员领略了茶叶的魅力,更对现代制茶技术的进步表示赞叹。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通讯员张浩东摄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逸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