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学子的景德镇之旅:泥火炼真色,瓷光映雅心

发布时间:2024-07-17 23:4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李田香   阅读 5.9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心得

大学生云报7月17日讯(通讯员 长安大学 王雅婷 邵柄学)

行走的思政课|长安大学赴江西景德镇“探千年瓷都之美,寻景德峥嵘岁月”暑期实践队:泥火炼真色,瓷光映雅心

为进一步了解景德镇市陶瓷产业的发展,2024年7月15日,长安大学“探千年瓷都之美,寻景德峥嵘岁月”暑期实践队前往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玉龙堂·非遗传承基地,旨在深入了解当地陶瓷工厂的实况并学习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

上午,实践队员到达玉龙堂·非遗传承基地,初步领略了基地的风貌。在玉龙堂堂主助理戴老师的带领下,实践成员们逐一学习了以马尾松为燃料的柴窑到放置瓷坯的匣钵;从立胚的浆水成型、收工拉坯三种方式到修胚的一丝不苟,再到施釉的上、中、下三种方式,烧窑的柴、电、气三种窑体,每一种器具和材料都静静诉说着陶瓷成型的不易,瓷都手艺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和精神。看过一件瓷器的成型,团队成员们更能懂得“泥与火的艺术”,也更能懂得“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匠心独运。同时,团队成员也了解到新时代的瓷都,不仅倚靠千百年来沉淀在历史长河里的制瓷文化,也依托当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寻找节能环保的烧窑方式,书写新时代瓷都的蓝图。

戴老师为团队成员讲解马尾松

跟随着戴老师的脚步,队员们前往玉龙堂成品展览区,参观了非遗传承人吴玉龙先生的陶瓷展厅,戴老师向团队成员一一讲解景德镇四大名瓷(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高温颜色釉)的不同特点和制作工艺。在戴老师的普及下,团队成员了解到不同历史背景下的瓷器,从工笔到写意,从人物到山水,各个年代的 陶瓷因为审美不同,颜色釉的配方配比不同,其风格各异,制作工艺也不同。它让我们得以窥见古人千年前的智慧与匠心,感受陶瓷艺术的无穷魅力。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件瓷器的诞生都是由工匠们翼翼小心、一丝不苟、呕心沥血倾注而成的。

下午,实践队员在专业工人师傅的指导下,亲自动手创作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第一件瓷器。看着拉坯师傅“手随泥走,泥随手变”,团队成员们怀揣着激动的心情磨拳擦踵、跃跃欲试。而当开始动手尝试时,在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与尝试下,队员们才发现了其中的艰难,每一分力度、每一次旋转都需恰到好处,才能成就完美之作。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那看似简单的旋转与塑造,蕴含着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极致追求、精益求精的精神。匠人们穷其一生,倾注着对陶瓷文化的坚守与执着。

拉坯结束后,在戴老师的指导下,团队队员开始在素坯上作画。通过长达几小时的绘制,团队成员们最后得到了一份份陶艺作品草坯。这也让实践队员们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另一重境界——耐心与坚持。在漫长的绘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调整、修正,甚至重新开始。它要求画家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更要有对材料特性的深刻理解和对创作过程的极致尊重。这种对过程的尊重与对结果的执着,是工匠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成功往往来自于不懈的努力与坚持。没有一蹴而就的辉煌,只有持之以恒的耕耘。正如那素坯上的色彩,需要一层一层地叠加,才能呈现出丰富的层次与深邃的韵味。

团队成员学习拉坯技术

结束学习后,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匠心独运”的含义。陶瓷制作不仅仅是泥土与火焰的简单结合,更是匠人智慧与情感的倾注。从选土、练泥、拉坯、修坯到上釉、烧制,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匠人精心雕琢,用心感受。每一项技艺的背后,都是手艺人们耗费无数个日日夜夜,殚精竭虑,默默无闻的身影。七十二道制瓷工序的背后,从选泥到开窑,每一道程序的背后都有一群手艺人们呕尽心血书写的瓷艺历史之书。指导老师王凤指出:“景德镇陶瓷技艺传承人的埋头苦干,苦心孤诣,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工匠精神是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榜样和前行的明灯。我们要将工匠精神铭记心中,把这种精神贯彻到学习生活和科研创作中,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贡献材料筑基力量。”

团队在玉龙堂与戴老师合影

供图:梁睿尧 江静涵

供稿:王雅婷 邵柄学

图文审核:王凤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田香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

6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