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队“三下乡”特色“N+1”科普课程二:硬壳下的温柔,探“蛋”中奇妙

发布时间:2024-07-15 00:39   来源:大学生云报      阅读 1.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7月15日讯(通讯员 刘俊伶 钟汶含 杨伊) 清朝郑燮《念奴娇·孝陵》写到“蛋壳乾坤,丸泥世界,疾卷如风烛残”,在日常中随处可见的鸡蛋其实内含乾坤。“鸡蛋能有什么秘密?” 2024年7月12日上午,小朋友们带着这样的疑问,在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团队的带领下,于重庆市巫溪科技馆参与了“探索蛋壳的秘密” 科学探究课堂。本次课堂由科学与技术教育研究生卢晗曦主讲,志愿者冉茂浇、吴艳玲协助。

(图为研究生志愿者卢老师做示范  杨伊摄)

蛋壳之内,藏匿着生命诞生的奥秘;蛋壳之外,展现着自然造物的奇妙。只见研究生志愿者卢晗曦手握鸡蛋,高高举起来,卯足了劲想要捏碎圆鼓鼓的它。台下的小朋友见老师竟然被一个小小的鸡蛋所为难,纷纷模仿着台上老师的动作想要让鸡蛋折服。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孩子们逐渐疑惑起来,自己明明使上了全身的力气,为什么还是打败不了小小的蛋壳防御?卢老师借此机会,以鸡蛋壳的特点为引导,对完整的鸡蛋和破壳的鸡蛋进行了压力测试,并带领小朋友跨越蛋壳薄薄的界限,在实践中亲自感受着二者的不同,感受大自然的精妙设计。

(图为助教老师协助同学探索鸡蛋壳的奥秘  杨伊摄

动手实践探奥秘,科学探究得真知。在这堂课中,研究生志愿者卢晗曦带领孩子们既窥探内鸡蛋里的奇迹,亦解锁外壳的智慧。通过安装铅笔戳蛋壳装置,让学生观察蛋壳内部与外部压力的反应差异;设置“蛋壳大力士”游戏,挑战孩子们对鸡蛋承受力的认知,通过实践发现蛋壳的强大承受力;志愿者还拓展知识,探究拱桥和平桥的承重能力,引出生活中的“薄壳结构”“拱形结构”,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图为学生上台展示小组探究结论  杨伊摄

滚动前进的鸡蛋无法面对前路的磕磕碰碰,但千百日画纸上对于鸡蛋承重秘密的探索,大国工匠一尺一笔的计算测量,最终于细小微末的鸡蛋形状结构中,翻越前进,探索出了更加承重的拱形结构,在历史上留下了赵州桥、颐和园玉带桥、十七孔桥等等中华文化之瑰宝,人民智慧之结晶。研究生志愿者卢晗曦从历史走进科技,向同学们展现了一张张具有无与伦比的结构美丽和美学价值的拱形结构设计,拱形门、拱形隧道、圆木桶等等。

(图为小朋友上台分享自己知道的拱形结构  杨伊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探究的意义对孩子来说,就是游戏,是对外部世界和自我的探索,自主探究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孩子的认知力和创造力,还能增强想象力和观察力。“青春飞扬·逐夏而行”志愿服务团队将继续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让探究精神照亮个人的前行之路,也温暖和启迪周围的世界。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俊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0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