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7月14日讯(通讯员 王鑫雨)在社会各界对教育资源均衡化日益关注的背景下,南宁理工学院的怀梦“乡”远方社会实践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想要通过支教助学活动,为偏远地区及教育资源匮乏的孩子们带去知识的光芒与希望的种子。于是在7月3日,怀梦“乡”远方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桂林市雁山区的君武小学,进行了一场意义非凡的书法支教助学活动及宣传活动,旨在通过实际行动,让中国传统书法艺术文化光照进偏远乡村孩子们的心中,让每一个生命都能绽放出精彩的光芒。
怀着满腔传承书法艺术的热情走进君武小学,身穿红色志愿者衣服的志愿团队成员们一走进教室便吸引住孩子们的目光,在他们清澈而又明亮的眸子里满是对这次书法艺术课程的期望。在书法课程开始之前,志愿团队成员们先简单的给学生们做了一个简单开班的仪式活动并表明了此次课程的内容,当学生在听到书法课程后更是兴奋不已,欢呼雀跃。于是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一隅,一间充满文化气息的教室内,正悄然上演着一幕温馨而动人的画面。
在孩子们的期待与盼望中正式开始了书法艺术课,首先,志愿团队的带队老师先给孩子们讲述关于书法艺术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并将实物拿出来,给学生们观赏,让学生们更为直观的了解文房四宝的作用与用法。
接着为了让孩子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书法,志愿者们便给学生们播放起关于文字的演变过程视频。随着视频的播放,屏幕上开始展现出古代人们用竹简、丝帛书写文字的场景,逐渐过渡到各种书法字体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每一种字体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孩子们目不转睛地盯着屏幕,时而惊叹于书法的古朴之美,时而好奇地讨论着不同字体的特点。教室里弥漫着一种对传统文化热爱和敬畏的氛围。
图为志愿者团队为同学们播放文字起源的视频。王鑫雨 供图
黑板前,右手的粉笔轻盈地在黑板上跳跃,仿佛是在绘制知识的蓝图,更是在引导孩子们走进书法的艺术殿堂。
欲下先上,欲右先左,逆锋起笔,这不仅仅是老师口中轻轻吐出的几个教学指令,它们如同魔法咒语一般,激发了孩子们对书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好奇与向往。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孩子们正专注地观察着黑板上那张黄色纸上黑色线条的走势,努力在自己的心中勾勒出书法的韵律与美感。
图为志愿者带队老师讲解书法基础中横与竖书写规范。王鑫雨 供图
随后在志愿团带队老师讲解完横与竖的书写规范后,志愿团队成员便给同学们分发带来的水写布与毛笔,让学生们练习书写“上”“下”两个字巩固学习横与竖两种笔划。在整个教室被一股浓厚的文化氛围所包围,白色的纸张上逐渐铺满了一个个工整有力的汉字,它们不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文化传承的见证。桌面上,毛笔、墨水、纸张等书写工具摆放得整整齐齐,它们仿佛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都能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呼唤。
图为志愿者们给学生们书写正确笔划。王鑫雨 供图
图为志愿者纠正学生们的书写错误并作出正确书写示范。王鑫雨 供图
图为学生们认真练习书写课程中教授的横与竖。王鑫雨 供图
窗外一棵课大树绿意盎然的植物为这个空间增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它们静静地见证着这场文化的传承之旅。而门上的中文文字,则像是无声的导师,时刻提醒着人们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图为志愿者团队带队老师给孩子们做出书写示范。王鑫雨 供图
图为志愿者们与君武小学的孩子们进行合照。王鑫雨 供图
此次书法支教活动不光是一次简单的支教助学,更是一次爱心与希望的传递。它展现了当代青年学子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风貌,也为推动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和谐贡献了一份力量。此次书法支教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接触到了传统文化的瑰宝,更激发了他们对书法艺术的浓厚兴趣。在志愿者们的共同努力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书写汉字,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坚持与热爱,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文化传承,任重而道远。怀梦“乡”远方社会实践团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为乡村的孩子们点亮了一盏文化之灯。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这些孩子们定能将这份对书法的热爱与执着,化作前行的动力,继续在文化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鑫雨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