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清远4月19日讯(通讯员 杨中阳)“英州人物开中古”,“向来此地着东坡”。英德古称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素有岭南古邑之称。灿若星辰的非遗瑰宝,在历史烟云里铭刻辉煌的过去,在世代传承下见证精彩的现在,更在历久弥新中孕育美好的未来。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广州大学与清远市英德市“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结对共建,为当地“百千万工程”高质量发展赋能。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积极响应,于清远英德市开展广东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助力英德市非遗的持续发展。3月27日至3月30日,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深入英德市开展非遗专题调研,探寻英德市非遗足迹,感悟英德风韵的同时,实践队与英德市文化馆共商共建共享,积极谋求深入合作,以非遗传承保护为视角,推进实施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政校凝众力,共逐光而行
3月28日上午,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及指导老师,在深入英德市进行非遗传承保护实地调研,借助非遗普查摸排,聚焦非遗传承保护和活化利用的基础上,同英德市文化馆馆长周萍、副馆长陈蔚、非遗工作负责人罗国琴就英德市非遗保护与传承情况进行经验交流与建议分享,积极谋求进一步合作,以推进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通过政校合作模式,深入探索政校平台创新合作模式,充分发挥青年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能动性,进一步推动“非遗进校园”到“非遗在校园”,让更多青年学子了解英德非遗文化的魅力,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同时,影响更多高校学生参与进广东省百校联百县助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行动,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队与英德市文化馆对接干部开展座谈。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娇 供图
观一方英石,赏岁月静好
座谈会后,实践队前往英德市英西中学就英德国家级非遗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进校园成效开展专题调研。英石假山盆景技艺进校园,离不开学校的大力推动。彭伙强现任教于英西中学美术学科,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英石假山盆景技艺”传承人,英石山水碟景创始人。2014年,英西中学美术组主持课题《英石艺术作为乡土美术教材的研究》作为清远市教育局市级重点课题,开始尝试在中学生中开展非遗特色课程教学,让中学生动手参与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的设计与创作。英西中学英石特色课程与全新的英石盆景引起诸多关注,成果颇丰。2022年广东省“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获奖名单“放榜”,来自英德市英西中学的 “国家级非遗项目——‘英石假山盆景技艺’校本课程实施。
自2014年提出非遗进校园政策以来,英西中学持续推进非遗进校园活动的开展,直至2024年。十年,不短也不长,刚好够一段回忆,也刚好够眺望远方。英西中学就是在一段又一段这样默默无闻又掷地有声的十年里成就了梦想,书写了华章,将非遗进校园落实到非遗在校园。学校支持并推动“学非遗、用非遗、秀非遗”在校园生根发芽,充分发挥非遗对于青少年人格塑造、文化熏陶的积极影响,点燃非遗传承的星星之火。
彭伙强老师向实践队成员们介绍, 学校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参与课程的学生以高一、高二的中学生为主,学生自愿报名。从立体盆景到壁挂式盆景、碟景,英西中学为英石假山盆景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近年来,学校着重研发碟景创作手法,白色圆碟之上,轻绘出山水之美,山静水长,诉说着不变的恒定。英石堆叠,展示传统的韵味,意境深远。通过爱石、治石、赏石、悟石,同学们自觉生发出欣赏艺术、热爱家乡的感情。
实践队成员们参观课堂英石盆景制作技艺。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娇 供图
饮一盏红茶,览工业遗风
3月29日,实践队前往英红镇红旗茶厂开展非遗活化路径创新发展的专题调研。粤中丘陵,秀水山傍,“中国现代红茶的摇篮”——红旗茶厂就坐落于此。它建成投产于1958年,建成即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制茶厂。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红旗茶厂在新时代继续谱写新的荣光。
红旗茶厂在国家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肩负了为国家创收外汇的重任,为国家发展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同时积极研发全国红碎茶二套样、7051转子机、全国首条红碎茶初制机械联装的生产流水线、红碎茶匀堆机等技术标准及设备,让英德红茶的工业化生产得以健全。实践队成员们在茶厂叶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茶厂陈列的制茶设备,走进工作间观看了英德红茶的制作过程,生产人员还手把手带着实践队成员们参与进制茶工序中。
工业遗产,是历史价值的沉淀,是社会价值的认同,更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历史见证者。红旗茶厂经广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推荐、通过专家评审、现场核查等程序,顺利入选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红旗茶厂每一处工业建筑、工业设备等背后都有故事,中国传统文化与苏式建筑风格交融的建筑设计理念具有浓郁的时代特征,锈迹斑斑的制茶设备藏有几代人汗与泪的记忆。时光流转,技术更新,红旗茶厂完成了历史使命,在新时代发展中熠熠生辉。实践队成员们行走在红旗茶厂,进一步感受到工作人员认真传承、保护并发掘红旗茶厂工业文化资源的成果显著,了解到工作人员在保护的基础上更新,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保护利用工业遗产的路径。
实践队成员们参与制茶工序。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娇 供图
3月30日,实践队对英德红茶创始人之一袁学培先生进行了专访。袁先生1959年从广州仲恺农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被派遣到英德参与创建全省首个茶叶科研机构——广东省英德茶叶试验站(即今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科学研究所),从事英德红茶的生产技术和科研工作几十年。袁先生在半个世纪的茶叶生产实践中,为英德茶叶优质高产、茶园改造、茶叶制造工艺提升等多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在红茶制作这个传统行业中,袁老先生敢于突破常规,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不断研究新的茶叶品种和加工技术,推动茶叶产业的创新发展。这给了实践队员们很大的启发。
实践队成员们与袁学培先生合影。大学生云报通讯员 杨娇 供图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广州大学人文学院非遗传承保护实践队将进一步推进与英德市文化馆的合作,积极分析搭建非遗传承、发展、保护的平台,探索学校、政府与传承人合作的创新模式,在政校合作的基础上探索非遗传承、保护及活化路径,助力英德市实施 “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旭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