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子实践行:览织绣文化建设,倾听瑶民声音

发布时间:2024-02-02 10:58   来源:广西师范大学   作者:张婷   阅读 2.0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2月2日讯(通讯员 张婷)为了解瑶族织绣文化的建设情况,倾听瑶族百姓的声音,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金绣前程团队于1月13日前往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开展实地调研,参观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采访金秀瑶族人民,在把握瑶族织绣文化建设情况的同时,为瑶族人民传承织绣技艺建言献策。

寻访文化中心,淬炼传承对策

“瑶族织绣是金秀的文化瑰宝,对金秀的发展意义重大,那么金秀为传承这项非遗技艺做了哪些努力呢?”带着疑问和好奇,金绣前程团队来到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了解织绣文化的建设情况。

图为团队成员前往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通讯员 张婷 摄

步入文化馆,大厅的墙面十分引人注目,墙面上挂满了荣誉证书,金碧辉煌,令人赞叹。

据了解,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自成立以来,筚路蓝缕,始终以深入基层、扎根群众、服务人民为宗旨,开展各种各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其中不乏“非遗”保护与传承、文艺演出、文艺赛事等活动。瑶族文艺活动十分丰富,例如文化馆曾打造瑶族小剧场,为瑶族戏剧小戏、短剧提供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常态化演出场所。每一次的文艺活动都需要表演者穿戴瑶族服饰,这些服饰镌刻着织绣的印记,是一场织绣盛宴,对于弘扬织绣文化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琳琅满目的成绩,见证着文化馆为瑶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做的不懈努力,也为团队成员探寻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之道提供了思考方向和参照蓝本。瑶族织绣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具有共性,瑶族织绣传承可以借鉴瑶族文化传承的方式;然而织绣又具有区别于瑶族文化的个性,需要探索适合自身传承的路径。如何让瑶族织绣生生不息,吐纳百代,这让团队成员陷入了沉思。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通讯员 雷振嘉 摄

走进瑶民日常,共谈织绣传承

走出文化馆,团队成员思考着织绣传承的问题,他们决定随机采访路边的瑶族人民,从与瑶民的谈话中汲取灵感。

团队成员先是采访了药铺的老奶奶。奶奶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织绣作品,团队成员情不自禁地夸赞奶奶的技艺精湛。奶奶表示,空闲之时会拿出来绣。奶奶指着自己身上的挎包,向团队成员介绍瑶族织绣。

据了解,奶奶挎包的织绣属于盘瑶织绣,图案十分规矩、对称,以方形、菱形的图案为主,中间是一朵深浅交错的艳丽的花朵。瑶族织绣分单面绣和双面绣两种。双面的织绣价格比较贵,市场需求较少,织绣耗时较长。许多瑶族人家都有织绣服饰,有的自产自销,有的用以售卖。当地瑶族人民平时一般佩戴织绣帽、织绣挎包,在重要的场合如婚庆之时则穿戴一整套织绣服饰,整套服饰价值不菲,寓意不凡。

图为药铺的老奶奶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的织绣作品。通讯员 杨鸿欣 摄

在与奶奶寒暄一番之后,团队成员继续采访行动。在街边农产品摊位前,一位老奶奶正在织绣。老奶奶十分和蔼,亲切地与团队成员交流,并且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手里的织绣作品——裤脚。这是一块双面绣的裤脚,奶奶在生意空闲之时就会拿出来绣。奶奶告诉团队成员,织绣大多数是老年人在绣,年轻人较少参与到织绣中来。一方面,学习瑶族织绣技艺有一定的难度,绣一件完整的作品需要花费许多时间;另一方面,信息化、科技化时代影响下,部分年轻人缺乏学习织绣的兴趣。这是当下织绣技艺传承所面临的困境。采访的最后,老奶奶热情地表示,如果团队成员来学习织绣技艺,自己会给团队成员传授经验,教大家织绣。

图为路边农贸摊位的老奶奶在向团队成员展示自己还未绣完的织绣裤脚。通讯员 吴晓彬 摄

瑶族织绣不仅是瑶族文化的一个象征,也是瑶族人民的生活日常,汇聚着瑶族人民的情感,熔铸着瑶族的方刚血脉。广西师范大学金绣前程团队通过参观金秀瑶族自治县文化馆、采访瑶族人民,对于瑶族织绣的建设情况和面临的困境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团队成员将整理好收集到的素材,思考瑶族织绣技艺传承的路径,继续深入调研,汲取更多灵感,勇立潮头,笃行不怠,为民族刺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婷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57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