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学子实践行:赏精美织绣,续非遗技艺

发布时间:2024-01-31 08:55   来源:大学生云报   作者:张婷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大学生云报1月31日讯(通讯员 张婷)为了解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与发展的情况,探寻非遗传承之路,广西师范大学金绣前程团队于1月13日前往来宾市金秀瑶族自治县进行实地调研,参观瑶族博物馆,拜访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在感受瑶族织绣文化魅力的同时,为非遗传承贡献青春力量。

寻迹瑶都宝库,品味瑶族文化

1月13日,前往金秀的路上,阳光和煦,微风轻拂,金绣前程团队全体成员满怀期待。团队成员决定前往瑶族博物馆,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刚抵达博物馆门口,映入团队成员眼帘的是一块雕刻有“瑶族博物馆”的大碑,巍巍丰碑,字体刚健有力,仿佛透露着这个民族强大的气魄和浑厚渊远的历史。怀揣着一颗激动的心,团队成员走进了这座古朴雅致的殿堂。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瑶族博物馆。通讯员 张婷 摄

博物馆十分偌大,它的陈列展览分为多个部分,整个展览以瑶族题材为主,展现着瑶族的社会和文化特点。馆内的藏品以瑶族文化为主题,尤其以瑶族服饰最为著称,收藏了国内外瑶族服饰2000余套,是世界上收藏瑶族服饰最多的博物馆。2000余套瑶族服饰就像是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整齐有序地展现在团队成员眼前。每一件服饰上都绣着精美的花纹。这些花纹积淀着瑶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反映着织绣者精湛高超的技艺。

图为团队成员观赏花纹各异的瑶族织绣作品。通讯员 杨鸿欣 摄

匠心筑遗,瑶绣薪传

团队成员意犹未尽地走出瑶族博物馆,前往下一个调研地——金秀瑶族自治县瑶凤凰有限责任公司。这是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赵凤香女士的店铺。赵凤香女士是一位自治区级的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她的织绣技艺十分精湛。为了接待团队成员的到来,赵凤香女士特地将叠放在箱柜里的瑶族服饰都挂出来。

赵凤香女士十分高兴,热情地将团队成员带到一张大桌子前。只见桌子上整齐地摆放着一些织绣作品和织绣所需的针线。赵凤香女士耐心地为团队成员介绍瑶族织绣的工序。她一边介绍,一边拿起针线开始织绣。针头一上一下,赵凤香女士的手指在线头和布料中灵活穿梭。她的手有些许沧桑,也许这双手在最开始接触织绣之时被针头扎过无数次吧。赵凤香女士精湛的织绣技艺离不开她的努力付出,每一件精美的织绣作品背后都藏着织绣者的汗水和心血。非遗技艺传承人始终秉持一颗匠心,使非遗文化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过了十多分钟,布上显现出山峰的图案。团队成员不禁连连赞叹赵凤香女士的技艺精湛。然而有一个问题在团队成员中引起了讨论——与赵凤香女士相比,织绣技艺初学者绣一个山峰的图案是不是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呢?织绣耗时长是导致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才稀缺的重要原因,如何寻找更高效的方式来制作织绣产品是瑶族织绣技艺传承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展示完织绣制作的过程,赵凤香女士带领着团队成员欣赏店铺里的织绣作品。这些作品十分精致,令团队成员叹为观止,也让团队成员感受到了织绣者对传统非遗技艺的热爱和追求完美的精神。最吸引团队成员注意的是一幅方形织绣帕子上,但吸引他们目光的不是细腻的织绣线条,也不是明艳的织绣色彩,而是那幅作品上绣的字——中国武汉加油。这使团队成员内心深受触动:这六个字将疫情面前瑶族人民的团结意识和爱国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也说明瑶族织绣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历久弥新,与时俱进。

图为团队成员与瑶族织绣技艺传承人赵凤香女士在瑶凤凰有限责任公司门前的合照。通讯员 曹晓玉 摄

广西师范大学金绣前程团队参观瑶族博物馆、拜访赵凤香女士,了解瑶族织绣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感受瑶族织绣的独特魅力。接下来金绣前程团队将会做更多的调研,更全面地把握瑶族织绣的现状,为瑶族织绣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寻找方案,为非遗传承贡献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婷    责编:赵林朗 + 投诉举报

83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