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园学子暑假行:探寻汉文化之美,体悟华夏文明精神

发布时间:2023-08-31 23:44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   作者:韩知龙   阅读 789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立足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青年学生渗入了解历史文物的要求,曲阜师范大学“物以讴文”实践团队近日深入徐州博物馆,探访汉文化,以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为主要目的,详细了解相关文物的历史背景,探寻文物背后故事。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一曲大风歌,唱出了大汉王朝的千古风流,蕴藏着两汉四百多年的万千气象。一代帝王秦始皇横扫六合、统一天下,“车同轨、书同文”,徐州凭借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成为沟通南北的集散地。其后,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建树汉家大旗,开两汉之先。徐州作为刘氏重要封国,创造了历史上的辉煌篇章,留下了丰厚的大汉文化遗产。为了深入认识以汉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物以讴文”实践团队来到了馆藏丰富的徐州博物馆,通过现场调研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文物,梳理相关资料,并向公众进行志愿宣讲,来感受文物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彭城是秦汉之交的政治中心,也是汉代刘姓楚国、彭城国的都城。在今徐州市区周围发现了包括楚王、彭城王墓在内的大量高等级墓葬,玉器是出土文物中最具价值的品类之一。徐州出土汉代玉器数量多,品类全,质量高,代表了汉代玉器的最高水平。因此,实践团队此次活动以“天工汉玉”展区为主,“天工汉玉”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汉玉为专题的常设展览,是汉文化最具特色的一部分。通过探寻极具代表性的汉玉文物,有助于让青年人更进一步通过文物感悟其背后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团队成员们深入徐州博物馆,在详细了解了博物馆馆藏的大量资料和历史背景后,为探寻文物背后的故事,梳理形成文物档案资料,首先奔赴镇馆之宝“金缕玉衣”的所在地。

汉代最著名的文物当属玉衣。玉衣是汉代皇帝和高级贵族死后穿用的殓尸用具,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丧葬用玉,分为金缕、银缕、铜缕和思缕,也有使用另外三种的,证明这一时期玉衣使用制度尚未建立起来,到东汉时期,完善的玉衣制度形成,根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只有皇帝才能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和公主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玉衣,从出土实物看,与记载吻合。

这件备受瞩目的金缕玉衣是迄今所发现的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的,出土于狮子山楚王墓,本应放在镶玉漆棺内,银被盗出土时严重散乱,被从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丝,玉衣片散布在墓道塞石上合盗洞内塞石时间的夹缝中,很多玉片在抽走金丝首被损坏,出土的400余玉衣片,玉质温润呈半透明状,最大的不足9平方厘米,最小的还不足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仅1毫米,玉片上有钻孔,单面钻,孔径极小,充分显示当时高超的制作工艺,经过各方努力,由20 多人参与,耗资50万元的修复工作用了1年零9个月告工完成于03年面世引起了轰动。修复后的玉衣由头罩,前胸,后背,左右袖筒,左右裤管等十余部件组成,玉片总数为4248片,穿缀金丝重1576克,玉衣总长1.76,通过查阅馆藏资料,实践队队员了解到,在两千多年前山西汉,根据当时生产水平,制作一套金缕玉衣非常不易,从遥远的新疆等地运来玉料,经过一道道工序把它们加工成数以千计,大小形状各异的小玉片,每块玉片都需要磨光和钻孔,编缀五片还需要许多特制的金丝。制作一件中等型号的玉衣所需费用几乎相当于当时100户中等人家家产总和,需要一个熟练工人花费十多年的时间方能完成,可见他所耗费目前人力和物力是相当惊人的。直到三国曹丕下令禁止使用玉衣,从此玉衣退出历史舞台。目前全国出土完整的金缕玉衣只有5件(河北满城刘胜墓、河北定县刘修墓、河南永城僖山汉墓、河南永城窑山梁王墓、徐州狮子山楚王墓)但无论从选材,质量及做工上其它3件都不能与徐州之一件相媲美,“真是无愧于国宝之称号啊!”实践队队员不禁这样感叹。


随后,“物以讴文”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入交流,共同撰写了一套文物推荐宣讲资料,用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史料,向大众介绍了这些珍贵的文物,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物,让文物背后的故事得以传承,

文物是社会变迁的缩影,是人类历史的记忆。曲阜师范大学“物以讴文”实践团队的实践活动,不仅让成员们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文物保护和传承工作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同时,通过文物推荐宣讲资料的撰写,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珍贵的文物,并且通过亲身实践,传承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韩知龙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 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