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乡村振兴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使用现状,7月16至21日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青语京声”暑期调研团队先后走进广西东兴市京族“三岛”,开展了为期六天的实地调研活动。
京族是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1》,中国境内京族的人口为33112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市,主要聚居在东兴市江平镇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的氵万尾、山心、巫头三座海岛上。“京族三岛”是极具民族风光特色的旅游景点,氵万尾13公里长的金滩是当地旅游胜地,这一特质也造就了当地语言使用的特点。
参观京族博物馆,体验海洋民族历史文化
广西东兴京族博物馆占地面积26亩,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馆舍建筑融中国传统建筑和京族园林建筑风格为一体,外观典雅庄重,是一座以征集、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京族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性民族博物馆。该博物馆为国家扶持较少人口民族发展项目,于2009年7月开馆,担负着京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任。
7月16日,调研团队抵达京族博物馆,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沉浸式参观这座民族特色展馆。展馆内以“大海是故乡——东兴京族文化陈列”为主题,展示内容包括序厅、沧海桑田——历史溯源与变迁、靠海为生——传统生产与生活等7个部分。馆内陈设采用“时空线+文物线”的曲折流线设计,运用实物、场景、模型、文献、图文展示栏、多媒体等动静结合的形式,充分展现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居住环境、民间信仰、婚恋礼俗等京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风韵。该博物馆具有展示、教育、科研等功能,成为展现京族传统文化魅力、体现国家民族政策的一个重要窗口。
讲解员引导调研队员驻足于喃字文化展区前,了解喃字的历史起源,聆听京族喃字独特的发音。喃字,又称字喃,假借汉字和效仿汉字结构原理和方法,是依据京语的读音所创造的文字。“源远文字,喃喃京语”,团队成员被喃字的魅力和其独具特色的发音所折服。京语喃字,这种在中国唯一的海洋民族中诞生的语言,在博物馆一隅讲述着京族悠久的文化历史,发挥着它的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承功能,成为展现京族传统语言文化魅力的重要桥梁。讲解员介绍到,随着时代的变迁,使用喃字的人越来越少,只有个别七八十岁的老人、在哈节上表演的哈妹以及做法事的道公能懂得喃字的书写、读音及其含义。
在对京族历史文化有了一定了解后,调研人员随机采访了京族博物馆的一名工作人员,黄先生。黄先生今年45岁,据他介绍,尽管他是京族人,但他和他的家人都不会说京语。在博物馆上班期间,黄先生主要是使用普通话来接待参观游客。黄先生告诉调研队员:“我们本地人之间交流,绝大多数都是讲白话,像金滩周边游客多的话,商贩一般都是说普通话,还有外出打工的人、学生也是说普通话较多”。当谈及本地有学校开设京语课时,黄先生表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广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都开始学习说普通话,在工作、生活中用普通话交流非常方便,还能接待络绎不绝的慕名而来的游客。依黄先生看来,既然大部分人都不使用京语,那么开设京语课的必要性就不是那么强了,但想到京语以后可能会失传,还是会感到遗憾。
走访京族学校,感受京语传承力量
博物馆调研结束后,“青语京声”调研团队来到东兴市京族学校中学部继续开展调研。东兴市京族学校创建于1952年,是全国唯一一所以京族命名的学校,教学服务范围涵盖整个“京族三岛”。步入校园,随处可见宣传京族传统文化、京族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双语景观,宣传栏上惟妙惟肖的插画,时刻传递着浓厚的京族文化气息。据了解,该校语言景观用词均邀请本地喃字研究学会年长专家进行编写与校对。
值班的张老师接待了调研团队,并接受了队员的采访。张老师介绍到,学校始终坚持以民族教育为特色,依托京族唯一聚居地的优势,大力开展富有京族特色的教学活动,设有京语课,举办独弦琴、京族歌舞等兴趣班。学校已成为传承京族文化的重要教育基地,是防城港市民族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张老师告诉调研队员,京语课由专门的京语教师开展教学,教学内容多为贴近学生生活的日常情景式对话。目前,广西民族大学的教授正带头编著京语地方教材,审核通过后,师生将有更好的京语教学与学习体验。
张老师提到,学校每天早晨会播放二十分钟时长的京语校园广播,京语课也是学生的“必修课”,学校现有六个教学班的221名学生均参与京语学习。但真正讲京语的学生还是很少,京语课后或放学回家后,学生都不会选择将京语作为首要交流语言。张老师表示,社会各界对于京语的传播和学习还需加强,光靠一所学校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得以保存,京族的文化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延续。采访结束后,张老师带领调研队员参观了学校校史馆和民族传统文化培训基地。“校史馆和民族传统文化培训基地每天都对学校师生开放,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了解到学校的发展史,还能领略京族独特的海洋文化”,张老师说到。
京语的传承与保护,任重道远
调研结束后,“青语京声”调研团队对调研过程中收集到的问卷数据及访谈内容进行了整理和转码发现,京语在“京族三岛”的使用频率过低,在当地使用白话和普通话基本能解决大部分的日常沟通。
语言助力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战略覆盖区域广,时间跨度长,涉及的地域及人群较为广泛,对语言种类、语言水平、语言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是人类社会传授知识、传播信息、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可见,不同语言可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同领域和层面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京族而言,京语和喃字便是促进其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载体,是延续民族血脉的重要利器。
目前,京语及喃字虽然在政府和相关语言研究学者等众多人的努力之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与发展,但若想要“京语悠悠,喃字绵绵”,还需社会各界继续关注、研究“京族三岛”的居民京语使用情况,还需要加强宣传力度,增强大众对京语及喃字的了解和重视。
语言使用是乡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广西需以国家战略为指引方向,结合“京族三岛”实际情况,以提高语言能力为目标,在继续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同时加强对语言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发展特色民族语言文化产业,将京语赋能乡村振兴,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泳伶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