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12日电(通讯员冯艺欣 徐嘉宸 雷婧仪)为促进文化传承发展,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坚定文化自信。今年暑期,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书院联合西安报业传媒集团,以“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的探源及开新”为总主题,前往黄河金三角区域,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源流:精神血脉之连续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团队围绕黄河流域核心文化的源流之变,对文明根脉的连续性进行挖掘。24日,团队来到山西省芮城县的西侯度遗址,考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隔天,团队向南跨越黄河来到河南省三门峡市参访庙底沟仰韶文化遗址,触摸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第五日,团队回到山西省,对陶寺遗址和晋国博物馆开展调研。“华夏故国的辉煌看似已经远去,历史仍在被我们续写,接过文化传承之炬,我们深耕的步履不停。”伊学汝同学叹道。通过考察,同学们对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了一次整体的把握。石碧球老师指出:“我们的实践调研不止要了解历史的来龙去脉,更是要结合现实,在当下讲好故事,做好文化的传承。”
(图为石碧球老师在庙底沟博物馆与同学们探讨。通讯员 乔健淞 摄)
(图为团队成员在晋国博物馆体验铭文互动展柜。通讯员 乔健淞 摄)
认知:学术体系之统一
怀揣着对传统的敬畏之心,团队分别对黄河东西两岸的“二司马”墓祠进行考察。同学们在山西省夏县司马温公祠参观了神道碑楼和温公祠堂,与司马光进行灵魂的交汇,慨叹其学足贯文史思,其人足留万世名。在陕西省韩城市的司马迁墓祠中,苍翠古柏,墓石青砖,太史公茔墓默然而立,见证着华夏大地的千载变迁。同学们顿足瞻仰,随后轮流读起了《太史公自序》,体味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宏大志愿。梁山老师指出,只有在古今的视野下,才能理解司马迁整合先秦古学的思想史贡献,文明体系的统一性也得以体现。
(图为梁山老师向团队成员讲述司马光其人其思。通讯员 乔健淞 摄)
(图为同学们在司马迁祠墓朗读《太史公自序》。通讯员 芦天伊 摄)
利用:文化传续之创新
在关注精神文明的同时,团队还将黄河的渡口关隘水利生态等纳入文化考察的视域,对其中所蕴含的创新性元素进行挖掘。团队分别对黄河两岸的潼关渡和蒲津渡进行考察。潼关与黄河所构架的独特地理形势,彰显古人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生存智慧。蒲津渡上唐代所铸的大铁牛栩栩如生,将古渡风貌展现在世人面前。赵卫国老师谈道,铁牛本作为牵引浮桥之用,但古人却铸成形态生动的黄牛形象,表现出古人对美的不懈追求和对制作工艺的精益求精。随后来到三门峡大坝,实地探寻当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陈钰涵同学有感而发:“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标,需要在与自然交互的实践过程中,吸取教训,不断创新。”隔天团队沿河上溯,来到陕西省宜川县展开生态调研,震撼于壶口瀑布的奇绝瑰伟,同学们自发地唱起《黄河大合唱》,将黄河文化所蕴含的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诉诸于口,内化于心。
(图为团队考察潼关渡口。通讯员 余崔琬 摄)
(图为同学们在壶口合唱《黄河大合唱》。通讯员 芦天伊 摄)
传承:文明交互之包容
黄河文化在赓续绵延中不断与各种文明交互共融,凸显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24日,团队对黄河老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研。25日,团队又对黄河流域的物质文化如鹳鹊楼、普救寺、永乐宫等进行考察,儒释道三教思想影响下的各类建筑,共同成为黄河文化的代表和象征。27日、29日先后参访了万荣县李家大院、韩城市党家村,明清时期晋陕两地的传统民居已经体现出南北中西建筑元素的融合交汇,同时还蕴藏着丰富的家训文化,王文琦老师提醒同学们:“家训文化在古代肯定是有直接影响,但在当下,要让家风家训与时代精神相融合,真正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还需要进一步探研。”
(图为团队成员向黄河老腔艺术家请教。通讯员 余崔琬 摄)
(团队成员在了解民居建筑文化。通讯员 余崔琬 摄)
在六天的考察实践中,团队秉承“弘扬黄河文化,筑牢中华民族的根与魂”的主旨与精神,在实践过程中了解黄河文化,在宣传推广中讲好黄河故事,聚焦文化传承中的问题与困难,进行思考,提出建议,自觉担当起时代新人的重大使命责任,做黄河文化、中华文化的推广者、传承人。
(图为团队在黄河合照。团队供图)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年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