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温室大棚,体验科技兴农

发布时间:2023-08-01 19:18   来源:山东理工大学   作者:“青襟点水,共筑乡村”实践团   阅读 954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为深入学习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三农”问题,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23年8月1日,山东理工大学数学统计学院“青襟点水,共筑乡村”实践团深入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张家河头村进行实地考察,切身感受温室大棚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了解温室大棚的土壤和灌溉情况,探索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效益,寻求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在实践团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首先对张家河头村的田地土壤进行了仔细观察和调研。经过这次调研,他们发现该村的土壤质量较好,具有极高的肥沃度。张家河头村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散发着浓厚的腐殖质气味。有机质的丰富意味着土壤中存在大量的有机肥料,这些有机肥料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张家河头村土壤的酸碱度恰好适中、土壤排水性能强,这使得植物能够更好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促进了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这种肥沃的土壤使农作物能够充分吸收营养,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一个优越的种植环境,也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温室大棚土壤情况。王圣智 供图

此后,实践团员们继续观察记录了田地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在村民的介绍下,实践团成员了解到村民在作物生长的种植管理上做出了很多努力。村民根据土壤的土质、湿度和肥力等特点,合理选择了耕种方式,并进行合理施肥,保证了农作物所需的养分供应。这一系列的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土壤的肥力,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此外,他们注重病虫害的防治,定期巡视田地,及时发现并清除有害的病虫害,防止它们对作物的侵害;采用了生物防治和合理使用农药的方法,既保证了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又降低了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田地内农作物的生长情况。王圣智 供图

实践团成员们还近一步观察了温室大棚的土壤情况和灌溉设施条件。实践团成员们发现,温室大棚内的土壤比较保持湿润,为作物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村内村民十分注意灌溉和排水系统的建设与维护,确保作物在适宜的水分条件下生长。村民根据气候和季节的变化,合理调整灌溉的频率和水量,避免了水分过多或过少对作物造成的伤害。实践团员们也留意到农民对作物的及时修剪和支撑工作。他们发现农民及时修剪作物的枝叶,使得阳光能够更好地照射到底层叶片,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此外,农民还设置了适当的支撑结构,保证作物的直立生长,防止作物倒伏,最大程度地利用光照和空间资源。灌溉设施的完善也使得农民能够更加科学地进行水肥管理,提高了作物产量和品质。

 

图为实践团成员观察温室的作物生长情况。王圣智 供图

通过与村委负责人的学习探讨与交流协商,实践团与张家河头村达成了合作,并举行了实践基地签约挂牌仪式,实践团于张家河头村正式建成了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张家河头村与实践团共同探索并希望通过示范引领、技术培训以及市场推广等多方面合作,促进该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图为山东理工大学实践团与寿光市张家河头村举行社会实践基地挂牌仪式 王圣智 供图

在此次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既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深刻感受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性,也切身感受到科学技术对农村生产的影响,加深了对农业大棚技术的认知。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立,不仅为张家河头村提供了青年学生所掌握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加强宣传和扩大影响搭建了新的平台;同时也为我校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一个习得劳动技能和淬炼品德的机会今后双方将继续以丰富新颖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拓宽实践渠道,以共建共享共赢的方式,提高社会实践教育水平,落实“五育并举”育人理念,为推动寿光乡村振兴贡献山理工力量。

撰稿人:许靓 张静

图片:王圣智

实践团学院:山东理工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2023年8月1日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环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0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