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 7月31日讯 (通讯员 支美琪)
经过数十小时的测量与绘制,寻迹梅庵实践团得到了一张较为准确的3D草图,这之后便是这次计划的主体,也就是正式建模过程。

一.外观
白模
首先,观察梅庵的大致构成。

很显然,梅庵的主体可以分为三层,即
1. 地基
2. 建筑物墙体
3. 建筑物屋顶

为了之后上材质的方便,这样的分层是很有必要的,团队成员钱程也打算按照这样的顺序,从下往上,并且遵照从大体到细节的顺序建模。
1. 地基
首先,根据草图形状大体绘制出地基的样子:

根据照片上的纹理绘制出墙的细节:

最后再加上楼梯:

于是一个地基加上围墙的初步白模就建造完成。
2. 建筑物的墙体
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尤其是室内隔板,但室内房间的安排是和地基有一定对应关系的,于是根据已经建好的地基来画出大体的建筑物墙体。

根据所给的室内外图片,开出对应的窗户和门的洞:

建筑物主体的墙也是分层的,因此需要留出相应的辅助线以便于墙上建筑物的雕刻:

然后便是顺着辅助线依次雕刻:

大门口的屋檐:

第二层顺利完成:

3. 屋顶
这一层相对来说比较好建,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外形并且内部也是实心的,可以根据第二层所建的墙体向外延伸来作为屋顶的形状基础。

屋檐的凹陷细节:

屋顶的凹陷细节:

正门牌匾上的造型:

外观的白模大体完成:

白模建成,开始上材质。
为了真实性的考虑,材质是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能决定这个模型能不能作为一个真实梅庵的数字化参考来使用。
材质需要考虑的比较多:
基础色:顾名思义,就是这个材料排除了环境光干扰的,本身的颜色,这个颜色给模型奠定基调。难点在于需要通过一张张照片的对比,排除掉环境光,分辨出材质本身的色彩,只有这样,到后面打光之后颜色才不会偏差得太厉害。
纹理:即材质的“贴画”,它能最直观地反映出“这个是什么”,同样是红色的东西,不同的纹理,可能是红砖,也可能是窗帘的布料。
法向置换:即材料的起伏,它是决定了这个材质真实性的关键。它能将材料的凹凸感直接反映在模型上,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剩下的各种参数,如粗糙度,光泽,不透明度,金属度......也都需要根据材料属性一一调整。
由于blender材质采取的是结点编辑的方式,我们需要将各属性以及在网络上下载的材质、纹理、置换等等一一连接或者调整好。
红砖结点连接图:

红砖材质效果图:

诸如这样,将所需要的材质一一制作好并且应用:
墙:

屋顶:

上材质时发现,西南边的小红瓦屋顶由于形状较为复杂,无法直接通过添加材质的方式直接生成,为了真实性,只能通过先建一遍白模再上色:
首先建一个简单的红瓦:

再通过阵列修改器平铺屋顶:

最后,安上梅庵的小牌匾:

由于牌匾上的特殊字体很难复刻,因此考虑直接利用贴图以达到最佳还原效果。
所拍摄的素材照片如下:

ps裁剪:

ps透视拉伸:

得到牌匾图:

Blender uv编辑:

大体外貌已经完成,然后便是门窗。思路:白模→雕花→上材质。
窗:(外围木框、内层塑料筐、玻璃)

门:(外框、内框、上部格子花纹、上部玻璃、下部门主体、门把手)

至此,梅庵的外貌大体建成。
最终效果:

来源 东南大学寻迹梅庵实践团
编辑 支美琪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支美琪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步履丈量和平路,手植紫金待春晖 —— 东南大学“青柠檬”实践团于南京开展和平教育社会实践
支教青年与电力人的乡村振兴“双向奔赴 ——东南大学“电织云梦支教团深入南华电力系统开展专题调研
东南大学“电织云梦”支教团南华县雨露中心学校开启暑期夏令营 首日活动亮点纷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