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部学子的科学渴望邂逅“大先生”的精神光芒,燕山大学“筑梦新时代,‘核’力同心圆”志愿服务队,依托研究生支教团,以青海德令哈为起点,深挖核物理学家张焕乔院士的精神内涵,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科学家精神转化为各民族青少年可学可追的榜样,播撒科技报国的种子 。
一、实践概况:跨地域覆盖,全学段浸润
行动开展以来,服务队足迹遍布青海、河北、黑龙江等6省市,累计开展主题宣讲及配套活动40余场,受众超3000人次 。覆盖汉族、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多民族群体,惠及幼儿园孩童至高校大学生全学段,实现科学家精神在多元群体中的深度传播 。
▲图为团队开展宣讲活动
二、创新举措:多维度发力,让精神入耳入心
为避免单向宣讲,服务队构建立体化路径,推动精神从“听”到“行”的转变 。
1. 溯源精神根脉:团队赴青海海晏县原子城等地点,通过参与专题课程、观摩科研手稿、观看亲历者口述史影像和集体研讨等方式,积累有温度的宣讲素材 。
2. 创新科普形式:采用“科技 + 互动”模式,借全息投影、实验室“云参观”、科普实验等途径,让核物理知识变得可视化、可参与 。
3. 突破语言障碍:团队耗时3个月编撰汉、藏、蒙三语《“大先生”事迹故事集》,有效拓宽传播范围 。
4. 精准分层施教:针对不同学段定制特色活动,如幼儿园沙画演绎故事,小学开展“核能利弊”辩论,中学撰写科研心愿卡,大学围绕事迹研讨 。
▲图为团队制作的三语故事集
三、未来规划:长效化推进,薪火永相传
1. 拓展传播载体:认真打磨《大先生》微电影,以影像扩大故事影响力 。
2. 建立长效合作:依托研究生支教团,与西部学校签订长期协议,定期开展进校园活动 。
3. 完善校地机制:推动校地合作,联结社区、中小学、科技馆等,让科学家精神融入生活 。
▲图为团队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研学活动
燕山大学“筑梦新时代,‘核’力同心圆”志愿服务队坚信,青春之声虽微,却能承载精神重量;单次宣讲虽短,终将点燃理想火种 。以“核”为帆,以精神为舵,他们正让“大先生”风骨,化作照亮青少年逐梦科技、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璀璨光芒 。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枳彤 责编:陈晓红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