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9日讯(通讯员 张馨钰)为响应国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号召,进一步引导青年学子挖掘家乡文化宝藏、践行青春使命担当,2025年7月,无锡学院物联网工程学院“寻锡味”小分队先后踏入鑫万新银丝面馆和无锡王兴记(中山路店),开启了一场探寻银丝面和小笼包文化密码的实践之旅,在烟火气中见证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的创新与传承,用青春视角解读着非遗文化的时代生命力。
坊巷寻踪:百年老店的时光印记
无锡的清晨,总被一缕缕面香与肉香唤醒。“寻锡味”小分队的首站,定格在有着百年历史的新万鑫银丝面馆。推开古朴的木门,木质桌椅泛着温润的光泽,墙上悬挂的老照片串联起店铺从民国初年的小摊到如今老字号的变迁轨迹,空气中浮动的面汤鲜香里,藏着几代无锡人的味觉记忆。小分队的成员们好奇地打量着店内的每一处细节,从传统的灶台到摆放有序的调料罐,无一不透着老无锡的亲切。“这些物件虽普通,却都是银丝面文化的见证者。”面馆负责人笑着介绍,“从爷爷辈到现在,我们守着这口锅、这杆杖,就是想让无锡人总能吃到熟悉的味道。”在这里,时光仿佛放慢了脚步,每一处都透着老无锡的亲切与安稳。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匠艺解密:银丝里的功夫哲学
在后厨的操作台前,银丝面的制作技艺正上演着一场“舌尖上的功夫秀”。面粉与蛋清在大盆中相遇,师傅凭借多年经验,精准把控比例,双手用力揉搓,面团逐渐变得光滑筋道。擀面环节更见功底,枣木面杖在面团上匀速滚动,转、压、推之间,面团逐渐舒展成薄厚均匀的面皮,边缘如波浪般规整。最令人惊叹的是拉面环节,师傅将面团拉成粗条,再熟练地分成小剂子,双手快速抖动、拉伸,眨眼间,粗条变成细如发丝的面条,每根直径不足0.5毫米,在日光下闪烁着银光。“和面讲究手感与力度,拉面则要一气呵成,稍有停顿,面条粗细就会不均。” 老师傅的话语里,是对技艺的敬畏。队员们屏息凝神,看着面条入锅、三沉三浮,再被捞入盛着鳝骨鸡汤的碗中,撒上葱花——一碗银丝面,藏着数十载的功夫。
舌尖寻味:一碗面里的江南春
当热气腾腾的银丝面端上桌。队员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打动:细白的面条如银线盘卧,金黄的鸡汤清澈透亮,翠绿葱花点缀其间,恰似一幅江南水墨画。挑起一筷面条入口,爽滑弹牙,带着面粉的自然香气,迅速在舌尖散开;鸡汤醇厚鲜美,每一口都饱含着食材的精华,温暖了整个身心。“这就是老无锡的味道,简单却让人难忘。”队员们纷纷赞叹,这一碗银丝面,不仅是美食,更是情感的寄托。“搭配不同浇头,滋味又不一样。”老师傅推荐道。搭配焖肉,肉香与面香相互交融;搭配虾仁,增添了一份鲜甜。不同浇头赋予银丝面多样的风味,满足着食客们的多元需求。
▲图为鑫万新的美味银丝面
褶间藏韵:小笼包里的千年文脉
离开鑫万新,小分队踏入王兴记的朱漆大门。若说银丝面是无锡人的“清晨序曲”,那小笼包便是这座城市的“文化名片”。“无锡小笼包的历史,能追溯到清末民初。”王兴记负责人介绍,“当年创始人王庭安把苏式点心的精致,和无锡‘甜鲜’的口味结合,才有了这独一份的风味。”队员们看着墙上的老报纸剪报,旧时店铺前排队的人群、匠人包包子的专注神情,仿佛穿越时光——原来这一笼笼小笼包,早已从街头小吃,变成了承载江南韵味的文化符号:十八道褶花藏着太湖的婉约,甜中带鲜的滋味透着无锡人的雅致,每一笼都是对传统的致敬。“寻锡味”小分队在探访中,深刻感受到这份美食背后的匠心独运,更加坚定了他们传承家乡文化的决心。
青春执艺:指尖传承的温度
带着这份对文化的好奇,队员们深入王兴记后厨,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聆听小笼包背后的故事。案板上,一根老榆木擀杖格外显眼。“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木纹里都渗着面香。”袁师傅拿起擀面杖,队员们系上围裙,在“面粉与指尖的对话”中解锁非遗密码。“做小笼包,讲究‘三分皮、七分馅’。”袁师傅边示范边讲解。手腕轻转,面团在掌心逐渐变得光滑;擀面杖如陀螺般旋转,转出的面皮薄如纸、韧如绸,“要能透光,但不能破,这样才能兜住卤汁。”调馅环节更见功夫:鲜猪肉剁成糜,按比例加入姜末、糖、酱油等调料,必须搅拌到肉馅起胶发亮为止,“这样咬起来才有弹性,卤汁才不会散。”当第一屉小笼包出锅,蒸汽裹挟着香气扑面而来,晶莹的面皮里,卤汁轻轻晃动,咬开小口吸一口汤,鲜甜瞬间在口中炸开——这是亲手劳作的滋味,更是非遗技艺的温度。
▲图为王兴记的鲜肉小笼包
守正开新:非遗传承的时代变奏曲
在亲身体验非遗技艺之余,袁师傅聊起了传承的故事。他坦言,面对快餐文化的冲击,王兴记也在寻找新出路:一方面开设非遗体验课吸引年轻群体,筑牢传承根基;另一方面结合现代需求推出低脂、素食及樱花味等创新品类,兼顾传统风味与健康潮流。团队成员也纷纷表示,可以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小笼包实现从“美食”到“文化”的活态传承,例如,从海量数据中分析消费者的偏好与地域口味差异,在社交平台定制科普内容,用短视频解析褶花技艺、用图文讲述千年食脉故事,提升年轻群体认知度。队员们相信,科技赋能让这道江南美味突破地域限制,既守住千年技艺的本真,又以新姿态走向全国餐桌。
▲图为王兴记创新樱花小笼包的制作原料
青春宣言: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此次实践活动,“寻锡味”小分队的队员们不仅品尝了舌尖的美味,更触摸到了非遗技艺的温度。从银丝面的千丝万缕,到小笼包的十八道褶花,每一份匠心都在诉说:传统文化从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里的血脉。在探寻过程中,队员们不仅提升了实践能力,更坚定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期待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这两样承载着非遗记忆的美食能继续绽放光彩,让更多人读懂这一碗一面、一笼一包里的文化密码。
撰文 | 张馨钰
图片 | 张馨钰 季欣然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张馨钰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