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架起“致富桥”,这群大学生用行动为乡村振兴添彩!

发布时间:2025-08-28 13:51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林荣祺   阅读 4.6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大学生云报8月28日讯(通讯员 林荣祺)近日,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山海青衿”振兴团走进福鼎佳阳畲族乡,开展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深入基层学习乡村振兴经验,用青春力量为这片山海之地注入新的活力。

图为志愿者在鼎平革命纪念馆前合影留念

红馆铸魂:烽火岁月照初心

实践团一行首先实地调研了周山村,在周山村周义肖书记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周氏宗祠、鼎平革命陈列馆、纪念亭以及周建生故居等红色革命遗址。队员们认真聆听周书记的讲解,不时驻足沉思,深切感悟着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周山村作为中共鼎平县委诞生地、鼎平革命发祥地、闽东和浙南重要革命根据地,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持续深化“红”“绿”结合,积极探索富民强村新路子,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图为志愿者参观周山鼎平革命陈列馆

茶山循迹:绿叶金芽兴万家

紧接着,实践团走进“三茶统筹”基地。云雾缭绕间,千亩茶园如绿浪翻涌,智慧监测屏上的 236 项专利数据,彰显着科技赋能茶产业的强劲动力。基地讲解员详细介绍了白茶种植、采摘、加工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及当地政府通过茶文化挖掘、茶产业升级、茶科技赋能推动乡村振兴的举措。如今,白茶产业已成为佳阳乡的支柱产业,既带动了村民增收,又让千年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实现了经济效益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图为志愿者参观“三茶统筹”学习实践基地

文化馆拾珍:木偶牵丝续文脉

实践团在提线木偶传承人钟昌敢的带领下,来到双华村畲族文化馆参观调研,深入了解畲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馆内摆放着的畲族提线木偶、畲族凤凰装和头饰等极具畲族特色的文化展品,让队员们对畲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

图为提线木偶传承人钟昌敢带领队员参馆中

随后,实践团观看了提线木偶戏《木偶倒茶》的现场表演。伴随着悠扬的畲族歌声,传承人指尖灵动,悬丝木偶在戏台上翩然起舞。木偶提壶、注水、泡茶、敬茶,动作行云流水,生动还原了畲族待客的传统礼仪。队员们用镜头记录下这珍贵瞬间,纷纷表示将结合所学相关专业,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这一非遗技艺。佳阳乡正以畲族文化为抓手,打造特色文旅名片,让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独特优势。

图为非遗传承人现场表演提线木偶戏《木偶倒茶》

推普进畲寨:乡音化桥连山海

双华村,作为宁德地区畲族人口聚居的核心村落,民族文化的根脉在这里深深扎土。实践团深入双华村,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普通话推广活动。队员们通过走访调研、发放问卷等形式,了解当地村民普通话使用情况,并针对性地讲解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同时,实践团成员还与村民们进行一对一的发音纠正,让村民们敢于开口、善于表达。普通话的推广,不仅消除了沟通障碍,更帮助村民拓宽了农产品销售渠道、融入更大市场,成为连接乡村与外界的“致富桥”。

图为实践队员在双华村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

青春的足迹踏遍畲乡的山海,推普的声音回荡在茶园与红馆之间。福州外语外贸学院“山海青衿”振兴团的实践虽暂告段落,但那份用赤子之心传承文脉、以实干之力助力振兴的热忱永不褪色。他们将以此次实践为新起点,不断加深对红色文化的领悟,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林荣祺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50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