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的史诗:峡江木雕里的千年涛声

发布时间:2025-08-27 00:4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1.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无木无舟不峡江,有家无雕不成堂”。长江三峡畔,斧凿声声穿越千年云雾,巴楚先民将奔腾的江河、迁徙的足迹、生命的信仰,尽数刻进木纹肌理之中。为探寻峡江木雕的千年脉络,7月8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社会实践团队来到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屈原故里,拜访了非遗传承人刘志华老师。

六十三岁的刘志华出身木雕世家,祖父是清末峡江知名船雕匠人,父亲专攻古建花窗。他自幼在樟木香屑中长大,十五岁执刻刀,先后师从三峡地区十余名老艺人,完整继承了峡江木雕七大流派技艺,成为如今为数不多能完成全套传统峡江木雕的匠人。

“峡江木雕有三魂:水魂、人魂、木魂。”刘志华抚过一件百年木雕的波浪纹路,“我们的祖先在险滩激流中讨生活,便把对江河的敬畏刻进木头里。”他指向一组“川江号子”主题雕板:弓腰蹬腿的纤夫、鼓腮吹号的船工、云卷浪涌的江面,在黄杨木上凝固成永恒的动态瞬间。其中最为精妙的“漩涡纹”,以36层镂空雕呈现江水回旋之态,暗合三峡三十六险滩。

不同于其他地区木雕的繁复彩绘,峡江木雕崇尚“以刀代笔”——全凭刻刀深浅造就光影韵律。团队看到件特殊作品:整块柏木雕成的《漕运图》上,83艘舟船桅杆细如钢针,却每根都刻着细微的绳槽;船篷用0.2毫米的薄木片雕出苇席纹理,堪称“木上刺绣”。

制作台前,刘志演示“镂空深雕”绝技。核桃木料固定于工作台,先用三角凿起稿,换平口凿削形,再持自制的钩形凿深入镂空。最惊险的是雕刻浪花细沫:刀刃在毫米间进退,木屑如雪花纷飞,最终呈现的浪头竟有11个层次。“刀走龙蛇,全凭手感。”他让成员尝试雕刻基础水波纹,但学员们手中的刻刀不是滑出线外,就是崩坏木纹。“看似安静的雕刻,实则是人与木的对话。下刀需如纤夫拉纤——柔中带刚,急不得也缓不得。”

团队了解到,完成一件峡江木雕需经选料、解木、阴干、画稿、粗雕、细雕、修光、打磨等二十余道工序。选料尤为讲究:雕水纹用纹理流动的樟木,刻人物选质地细腻的黄杨,制舟船需防蛀的柏木。木材需经三年自然阴干,再用祖传配方桐油浸泡数月,方能百年不腐。

令团队动容的是木雕中的历史密码:有件《盐道图》记载了明清川盐外运的盛况,72个背夫踏着368级台阶,山道旁还刻着“楚蜀鸿沟”界碑;《端午龙舟》雕板中,每条龙舟的鼓点节奏皆有差异;而悬挂于工作坊正中的《三峡迁徙图》,更以连绵的吊脚楼群记录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史——这些木雕如同立体的地方志,记录着峡江人家的生死悲欢。

望着一个个充斥着历史的木雕,团队突然理解刘志华坚守的意义:当现代航运取代木帆船,当钢筋混凝土建筑取代吊脚楼,这些木雕成为存续峡江记忆的“三维史书”。不同于博物馆的静态陈列,刘志华坚持让木雕回归生活:他设计的新式茶盘雕刻着简化水波纹,定制灯具融入了船帆元素,甚至为当地学校开发木雕研学课程。

“木头会腐朽,但记忆不该被江水冲走。”老师将刨花撒入身旁的火塘——这是祖辈传下的仪式,象征木魂归江。火光跃动中,团队仿佛看见木雕上的舟活了过来:纤夫的号子穿透时空,与叮咚刻刀声交织成永恒的三峡咏叹调。

离行时,每个成员都获赠枚枫木书签:三厘米见方的小件上,刻着微缩的西陵峡风光。轻触那些比指甲更薄的帆影,能感受到长江水永恒的脉动。这份“身上的三峡”提醒着:真正的传承不在展馆玻璃柜中,而在匠人指尖的温度里,在年轻人握住的刻刀上,在每一天与生活相拥的仪式中。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6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