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凝香:怀化香文化中的千年氤氲与人文回响

发布时间:2025-08-27 00:4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兴宸   阅读 401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湖南怀化,雪峰山逶迤,沅水蜿蜒,在这片多民族交融的土地上,一种以“香”为媒的文化传统绵延千年,融汇自然崇拜、民俗生活与精神信仰,成为湘西大地上一道馥郁的人文风景。为深入探寻怀化香文化的深厚底蕴,7月10号,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实践团队来到湖南省怀化市鹤城区五溪非遗园三楼的非遗传承人传习中心,拜访了蒋琼老师。

尚未踏入传习基地,一缕清幽雅致的香气已悄然袭来。坊内,蒋琼老师正端坐案前。她身后,杉木制成的香案上排列着数十种香料:苍术、白芷、柏叶、桂花、茱萸……有的研磨成粉,有的浸渍成膏,有的则保留原态,宛如一座微型的草木基因库。蒋老师介绍到,怀化香文化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楚地“香草美人”的浪漫传统,《楚辞》中“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便是早期佩香习俗的写照。至唐宋时期,随着水路交通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怀化逐渐形成以药用、祭祀、日用为主的制香体系。明清时,这里更成为湘西南重要的香料集散地,“香市连绵,舟车辐辏”,靖州甚至出现了专事香料加工的“香匠街”。

怀化香的制作讲究“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取材多来自本地山林:雪峰山的高山柏、沅水畔的芷草、侗寨周边的桂花、苗岭的野菊……皆因水土独特而香气清烈。配伍则遵循中医“君臣佐使”之道,既重香气层次,更讲究药性调和——如夏季多用薄荷、艾叶以驱蚊避瘴,冬季则选肉桂、干姜以温中暖身。工艺上,从选料、炮制、研磨、和料、成型到阴干,需经历二十余道工序,全凭手艺人眼观、鼻嗅、手捻的细腻感知。最具特色的是“侗家百和香”,以数十种草木原料复合调配,经春捣、窖藏、反复晾晒而成,香气醇厚且持久,被誉为“可闻见的民族史诗”。

香在怀化不仅是物质产品,更是贯通神凡、联结族群的文化载体。其应用场景极为丰富:祭祀仪式中,柏香、檀香用以通神达圣,代表敬畏与祈愿;岁时节俗中,端午烧艾、重阳佩茱萸,寓意祛邪祈福;日常起居中,熏香净室、香囊佩身、香茶待客,则承载着雅致的生活美学。在侗族村寨,还有“歌香相和”的习俗——节庆时,青年男女互赠手制香包,并以香喻人、以歌传情,唱道:“妹似桂花香千里,哥如苍柏永相随”。这些香歌、香谣口耳相传,成为民族记忆的活态档案。

然而,与许多传统技艺一样,怀化香文化也面临现代化冲击。机械制香取代手工、化学香精冲击古法、年轻一代传承意愿低迷,曾盛极一时的“香匠街”如今仅存寥寥数家作坊。面对困境,当地传承人积极开展保护工作。蒋琼老师在五溪非遗院开设传习基地,希望吸引更多人参加其中。

通过此次调研,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怀化香文化绝非仅存于古籍或博物馆中的标本,而是依然跃动于民间的生命实践。它源于人对自然草木的感知与运用,成于族群共同体的仪式与情感,传于代代匠人的匠心与坚守。那一缕氤氲,是楚地草木风土凝结的呼吸,是侗苗儿女生活智慧的芬芳注脚,更是中华香文化中独具地域气质与民族情怀的活态篇章。它穿越时空,至今仍在湘西的村寨街巷、节庆仪式与日常生活中袅袅不绝,向世界诉说着一个民族如何用香气书写历史、寄托愿想、安顿身心。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王兴宸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3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