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地里悟本草 山歌声中传非遗 —— 重庆中医药学院枫语岐韵下乡队三下乡实践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6 23:33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孙海焱 盖宸瑶   阅读 1.5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盛夏七月,暑气漫山,却挡不住青春逐梦的脚步。为响应 “乡村振兴青春建功” 号召,落实 “非遗活态传承”与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部署,重庆中医药学院枫语岐韵三下乡实践队,奔赴 “中国黄连之乡”“土家啰儿调之乡”——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枫木镇,以 “黄连・啰儿调双遗研学” 为核心,于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8 日深耕乡土、践行使命,在田间地头悟本草智慧,在山歌旋律中传非遗薪火,为乡村文化振兴与健康科普注入青春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于7月14日抵达枫木镇同该镇昌坪村村支书的合影

田间识药:翠垄间品悟黄连文化根脉

“这黄连得长够七年才成药,从育苗到采收,每一步都得顺着节气来。” 在枫木镇黄连科技小院,当地农户的讲解伴着泥土芬芳,让队员们对这味“清热燥湿” 的中药材有了全新认知。脚踏翠绿的黄连垄,队员们俯身观察叶片纹理、根系形态,细致询问 “搭棚遮阴”“薅草施肥” 的独特技艺,亲手触摸带着晨露的药材,深刻体会“七载成药” 背后的坚守与匠心。

从农户口中的种植故事,到中医药典籍里的功效记载,队员们逐渐厘清:黄连不仅是枫木镇的经济支柱,更是中医药文化在民间活态传承的“具象符号”—— 它承载着土家人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也印证着中医药 “药食同源、道法自然” 的核心理念。这场田间研学,让队员们跳出课本,真正读懂了黄连文化在中医药谱系中的历史渊源与核心价值。

图为团队成员在枫木镇黄连科技小院了解到该院的成果

传习所探艺:山歌里挖掘中医药密码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啷啰 ——” 走进土家族啰儿调传习所,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长珍女士的歌声一响起,便让队员们沉浸在浓郁的乡土韵律中。围坐竹椅旁,队员们捧着泛黄的歌词手稿细细研读,竟从“七月采蒿晾满楼”“腰疼就唱坡上藤” 等词句里,挖出了藏在旋律里的中医药 “密码”:青蒿祛暑、藤本药材治风湿,老辈人不识字,便把治病养生的法子编进山歌,一辈辈唱着传下去。

“音要像山泉往上抛,腔要像山路转个弯。” 在刘长珍女士的指导下,队员们学唱原版啰儿调,反复琢磨 “抛腔”“滑腔”的技巧,初学时的生涩很快被山野旋律的感染力驱散。乐器角更是热闹:整木挖空的大鼓敲得窗棂轻颤,亮如铜镜的马锣碰出银铃般的声响,鼓点与笑声交织,引得窗外村民驻足围观,古老曲调在与青年的互动中焕发新生。更让队员们惊喜的是,通过与传承人交流,他们发现啰儿调的传唱场景—— 无论是耕山劳作还是节庆嫁娶,都常与草药采摘、养生习俗相伴,这为 “非遗 + 中医药” 的融合传播埋下了伏笔。

图为团队成员同啰儿调非遗传承人刘长珍女士学习打击乐器

惠民服务:把健康与温暖送到家门口

“婆婆,您这膝盖怕冷,我给您做个艾灸,能温通经络。”7 月 16 日的枫木镇昌坪村广场上,实践队联合学校艾韵推拿社开展的义诊活动格外热闹。队员们支起临时诊疗台,发挥针灸推拿、中医康复专业所长,为村民提供艾灸、拔罐、耳穴压豆、推拿按摩、血压测量等服务。手法娴熟的推拿缓解了老人的肩颈酸痛,温热的艾条驱散了村民的关节寒气,一张张笑脸、一句句“谢谢”,成了队员们最珍贵的收获。

图为团队成员为村民提供艾灸手法服务

同日,中医药文化宣讲同步开展。队员们用 “拉家常” 的方式,把 “治未病” 理念、日常养生方法、本土草药知识讲给乡亲们听:“夏天别贪凉,少喝冰饮”“地里的艾草晒干了泡脚,能驱寒湿”,通俗的语言搭配生动的案例,让抽象的中医药知识变得接地气、好理解。不少村民围着咨询“怎么用杜仲泡茶”“孩子积食该吃点啥”,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互动中悄悄扎根。

图为团队成员为村民们宣讲中医药文化

此外,7 月15 日至 18 日期间,队员们还把《八段锦》《易筋经》教学搬上了镇文化广场。“双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队员们边示范边讲解,教村民们通过简单的功法动作疏通经络、调节气血,还结合中医经络学说,解释每个动作背后的养生原理。跟着节奏抬手、转身的村民们纷纷表示:“这功法简单好学,在家就能练!”

图为团队成员向村民教学八段锦片段

调研献策:探索双遗融合传播新路径



“您觉得把黄连种植知识编进啰儿调,年轻人会喜欢吗?”“您平时会用山里的草药养生吗?” 整个实践期间,队员们带着调研问卷、录音笔,走进枫木镇各村落,用入户走访、现场问卷的方式,收集村民与避暑游客对“双遗文化” 的认知与反馈。

图为团队成员走访当地村民和避暑游客

从 “是否知晓黄连种植技艺是农业文化遗产”,到 “对‘中医药+ 啰儿调’融合形式的接受度”,再到 “希望通过哪些方式了解中医药知识”,队员们耐心倾听每一个声音:有村民建议 “调子要保留土味,别唱成‘药方子’”,有游客期待“能看到短视频里的中医药版山歌”,也有年轻人表示 “如果歌词有用,愿意学唱并分享”。这些真实的反馈,为实践队探索 “非遗载体+ 中医药内容” 的传播新路径提供了重要依据 —— 他们计划以此次调研为基础,进一步打磨 “山歌载药” 的创新形式,让中医药文化与啰儿调真正 “活”在当代生活里。

图为《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医药谣》视频内容拼接

五天的实践转瞬即逝,当队员们离开枫木镇时,山间仍回荡着 “啰儿调” 的旋律,田垄里的黄连正迎着阳光生长。这场三下乡之行,队员们不仅用专业服务守护了村民健康,更用青春智慧架起了传统文化传承的桥梁:从黄连地里的本草认知,到传习所里的山歌探源,再到“非遗 + 中医药” 的融合探索,每一步都让传统文化走出典籍与展馆,成为滋养乡村日常、赋能乡村振兴的 “软实力”。

正如枫木镇昌坪村村支书所说:“青年学子带着专业来,带着热情干,让老祖宗的智慧接上了地气、有了生气。”未来,枫语岐韵三下乡实践队将继续深耕 “非遗+中医药” 传播路径,让中草药的药香伴着啰儿调的旋律,飘向更广阔的天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春实践中续写新篇。

供稿 | 枫语岐韵下乡队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孙海焱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95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