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山歌融本草 非遗传承谱新篇 ——重庆中医药学院学子探秘啰儿调里的中医药密码

发布时间:2025-08-14 11:5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黄昭茜,盖宸瑶   阅读 2.1万+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青山含黛,歌声绕梁。为响应团中央 “乡村振兴青春建功” 号召,落实国家 “非遗活态传承” 与 “健康中国 2030” 战略部署,积极践行国家关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要求,2025 年 7 月 14 日至 18 日,重庆中医药学院针灸推拿学院、骨伤学院枫语岐韵三下乡实践队,走进全国唯一 “黄连 + 啰儿调” 双非遗之乡 —— 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枫木镇,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族啰儿调传习所开启研学实践。这场以 “非遗活态传承 + 中医药文化宣传” 为核心的 “三下乡” 活动,不仅让千年山歌与岐黄智慧碰撞出火花,更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动能。

图为团队成员与两位啰儿调非遗传承人合影

寻根・双遗之乡藏密码

"这调子是土家人的血脉,耕山时唱它鼓劲,嫁娶时唱它贺喜,连草药方子都藏在里头哩!" 重庆市土家啰儿调传承人刘长珍女士坐在竹椅上,轻抚琴弦唱起《太阳出来喜洋洋》,高亢的 "颤音" 里裹着秦巴古道的风霜,婉转的 "滑腔" 中藏着先民的生活智慧。

图为队长盖宸瑶同啰儿调非遗传承人刘长珍女士交流中医药谣改编

队员们围坐聆听,从泛黄的歌词手稿中发现了 "密码":"七月采蒿晾满楼"" 腰疼就唱坡上藤 "等词句,竟暗含青蒿祛暑、藤本药材治风湿的中医药知识。" 老辈人不识字,就把治病的法子编进歌里,一辈辈唱着传下去。"刘长珍女士的话,让大家读懂了啰儿调不仅是音乐,更是民族文化的" 活档案 "。

躬行・学子非遗零距离

"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啰啷啰 ——" 传习所的木楼里,山歌课堂热闹开讲。队员们跟着刘长珍女士学唱原版啰儿调,反复揣摩 "音要像山泉往上抛" 的 "抛腔" 技巧,初学时的羞涩很快被山野旋律的感染力驱散。

乐器体验环节更添惊喜:形似矮凳的小鼓敲出清脆节奏,整木挖空的大鼓震得窗棂轻颤,亮如铜镜的 "马锣" 一碰便发出银铃般的声响。刘长珍女士手把手指导,鼓点与笑声交织,引得窗外村民驻足微笑,古老曲调在互动中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在啰儿调非遗研究所与传承人刘长珍女士交流学习

破壁・当本草香融土家腔

“能不能让药材名跟着调子‘活’起来?”  一场关于歌词与药材的探讨,点燃了团队的创新灵感。队员们结合搜集的草药歌谣反复打磨,在刘长珍女士的指导下,让“黄芪当归朗朗扯 哐扯 配药方”的唱词既合曲调又显配伍智慧,最终共同创作了《太阳出来喜洋洋 —— 中医药谣》。

新版歌谣里,“艾草青青驱寒湿”道尽养生真谛,“杜仲枸杞泡壶茶”传递日常保健知识。创作完成后,队员们与村民围坐晒谷场,互评互改,最终由12名队员与9名村民代表共同录制了完整演唱版本。枫木镇昌坪村的张婆婆如今每天傍晚都要哼上两句,指着院里晒的艾草跟孙辈念叨:“歌里唱的‘青青驱寒湿’,就是嘞个。” 李大叔更是把 “杜仲枸杞泡壶茶” 当成了每日功课,见人就笑说:“以前记不住药材名,现在跟着调子随口就来。”

图为《太阳出来喜洋洋 —— 中医药谣》视频内容拼接

为让这份融合着乡土智慧的成果走出大山,团队将新编《中医药谣》与创作故事搬上互联网平台:在短视频账号发布队员与村民共唱的片段,配上“歌词注解”详解药材功效;在校园公众号发布“土家腔里煎百草”的实践汇报,穿插村民学唱的暖心画面。截至8月13日,《中医药谣》全平台浏览量已突破4000次,有网友私信留言道,“跟着调子记住了当归补血”。昌坪村村支书感慨道:“村民和学子一起唱出来的调子,带着烟火气,比书本上的字更能钻进心里。这种‘共唱传药’的方式,让非遗活了,让草药知识也活了。”当熟悉的“啰儿”“哟郎啰”旋律裹着草药香漫过山岗,土家山歌真正成了联结传统与生活的“活载体”。

本次研学活动通过“非遗 + 中医药”的创新模式,既激活了啰儿调的传承活力,又为乡村健康科普提供了新路径。如今,这场“山歌载药”的实践,不仅为非遗传承提供了“青春解法”,更证明:当青年用专业能力对接乡村需求,传统文化便走出了典籍与展馆,成为滋养乡村日常、赋能乡村振兴的 “软实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黄昭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69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