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火织丝绕药香 青春承脉走秀山 —— 重庆中医药学院 “遗脉乡承” 队秀山三下乡纪实

发布时间:2025-08-27 11:5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舒琴   阅读 3.3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近日,重庆中医药学院中医学院 “遗脉乡承” 实践队在重庆秀山顺利完成 2025年大学生暑期 “三下乡” 实践活动。本次实践聚焦非遗传承与中医药文化传播两大核心,通过健康服务、非遗作坊体验、道地药材研学等系列特色活动,以青春力量推动传统文化与中医药智慧深度融合,在乡土间书写传承新篇。

青春会乡土,温情暖桑榆

实践队首站走进秀山龙池敬老院,以中医药特色服务为老人送去关怀。队员们运用艾灸、推拿等 “岐黄之术” 开展健康帮扶,推拿时根据老人肩颈、腰背等不同部位的酸痛情况调整力度,精准缓解身体不适;同时带领老人练习八段锦,引导其通过传统养生功法增强体质。一系列服务不仅让老人们感受到身体的舒缓,更让中医药文化的温情在敬老院中传递。

图为团队成员带领老人打八段锦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们按摩放松肩颈

烛影火光,祈愿藏纹

队员们随后走进龙凤花烛作坊,在传承人陈建友的讲解下,了解龙凤花烛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寓意。烛身上的祈福纹样承载着 “无病无灾、幸福美满” 的乡土期许,其天然制作材质与中医药 “草本为基、顺应自然” 的理念相契合;而民俗中婚嫁烛光的美好象征,也与中医药 “治未病、调身心” 的健康智慧形成共鸣。队员们还亲手体验手工花灯制作,在实践中解码非遗技艺里的传承温度。

图为秀山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为团队成员讲解龙凤花烛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亲手制作手工花灯

经纬交织,织就药魂

迈进土家织锦作坊,传承人双手如蝶,在经纬间穿梭。细看经纬编织,不同纹样组合,如同中医组方配伍,因时、因地、因人传递祝福。从织锦取材的天然性,到纹样寓意的哲思性,队员们探寻到与中医药文化在“生态哲学”层面的深度共鸣,让青春实践,成为捕捉非遗与中医智慧交融的桥梁。

图为土家织锦的传承人为团队成员讲解织锦技艺

图为织工老师教导团队成员体验织机

竹丝绕指,篾韵药香

深入竹编工坊,队员们上手尝试简单造型,指尖触摸竹材纹理,感知藏在竹编选材里的“药用密码”,串联起非遗技艺与中医药的实用关联。

编织时,传承人演示编织方式,力道分寸间,竹丝化作一只精巧的蝴蝶。观察竹编器具,这让队员们联想到中医药器具制作,从捣药罐的弧度,到药筛的制作,同样需要对技艺的精准拿捏。竹编从日常盛具到文创作品的演变,恰似中医药文化“守正创新”的路径,队员以青春之力,触摸非遗里融入生活的医药智慧,让竹丝绕指,流淌古今对话的韵脚。

图为团队成员亲手体验竹编编织

图为团队成员交流竹编技艺

指尖扣玄机,草木答初心

实践期间,队员们还走进秀山县中医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辨识 “秀五味” 等道地药材,系统学习药材药性与炮制知识;随后前往龙池镇卫生院开展义诊,为当地居民提供血压测量、艾灸保健等服务,用中医药专业知识守护乡土健康。此次研学与义诊结合的活动,让队员们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也让中医药 “草木初心” 在基层落地生根。

图为团队成员为老人量血压

图为团队成员参观秀山中医院文化展馆

此次暑期三下乡,“遗脉乡承” 实践队的足迹遍布秀山的敬老院、非遗作坊与医疗机构:以艾灸推拿暖了桑榆晚年,以亲手实践触了非遗温度,以专业服务守了乡土健康,更在烛火、织锦、竹丝与药香的交织中,搭建起非遗传承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的青春桥梁。这份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读懂了传统技艺里的匠心坚守,更明晰了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 —— 既要俯身捡拾散落在民间的 “文化星辰”,更要让这些星辰的光,照进更多人的生活。

图为团队成员与龙凤花烛非遗传承人陈健友合影

未来,“遗脉乡承” 实践队将继续以重庆中医药学院的专业优势为依托,深化非遗与中医药文化的联结探索:既探索将中医养生理念融入非遗文创设计,也尝试用青春视角讲好 “非遗 + 中医” 的乡土故事,让龙凤花烛的祈愿、土家织锦的哲思、竹编的匠心,与中医药的 “治未病” 智慧一道,在新时代的乡土大地上持续生长,让古老传承焕发更鲜活的生命力。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舒琴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11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