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积极响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号召,以这一重要精神为根本遵循,在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开展的“茯音传承·茗香致远”社会实践活动中,于第三天聚焦“非遗技艺体验”主线,通过亲手实践深入探索茯茶文化“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当代发展与生动表达。
指尖传薪——茯茶制作的匠心实践
队员们亲手参与马勺绘制、秦腔脸谱彩绘及茯茶压制等传统技艺项目,尤其在对茯茶制作环节的深度体验中,真切感受到非遗背后所蕴藏的匠心精神与技艺传承。
图为团队成员绘制非遗面具 供图:赵辰悦
在泾渭茯茶非遗手工作坊内,西安外国语大学“中华文脉传承团”的队员们仿佛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他们跟随讲解,从陆羽塑像旁的东厢房“账房”起步,沉浸式感受古代茶商议茶、记账、会客的真实场景。在正厅两层木构工坊中,传统茯茶制作的全流程徐徐展开——从风选除杂、渥堆发酵,到切割整形、茶釉炒制,最后人工压制定型。每一道工序都凝结着代代茶工的经验与智慧,尤其在压制环节中,队员了解到力度多一分少一分都直接影响茯茶“发花”品质,真切体会到何为“环环相扣、匠心如琢”。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茯茶压制 供图:赵辰悦
“原来一块规整的茯砖背后,竟有这么多看不见的讲究!”一位队员在体验后如是感叹。传统工艺中,“风选机”并非电气设备,而是凭匠人摇动风扇,借风力扬去轻质杂叶;炒茶锅中也非清水,而是用粗老茶梗熬成“茶釉”以防炒糊、增加黏性。这些细节,若非亲手触摸、亲眼看遍,很难真正理解古法制茶的周密与严谨。队员们虽未实际操作每一道工序,但通过近距离观察工艺还原、聆听讲解,深刻认识到非遗不是停留在书页中的名词,而是一套完整、鲜活、充满生命力的生产体系。这一次探访,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从认知到认同的文化洗礼。
图为古法制茶作坊 供图:张珂楠
图为体验筛茶工艺 供图:张珂楠
体验结束后,队员们仍久久沉浸在制茶所带来的专注与平静中。有队员表示:“只有亲手碰触茶叶,感知它的温度与质地,才能真正明白什么叫‘匠心’。它不仅是技术,更是一种对待时间与自然的态度。”此次活动不仅是一堂技艺体验课,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教育。它让年轻学子们意识到,非遗并非陈列于博物馆中的静态历史,而是鲜活的、可触可感的日常实践。未来,他们将继续以双语传播为翼,助力像茯茶制作这样的古老技艺飞出田野、走向世界,完成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传承。
撰文:王子琪 李荣荣
图片:张珂楠 赵辰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荣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