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学子社会实践|锣鼓声里的传承:秭归薅草锣鼓的巴楚回响

发布时间:2025-08-26 22:08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石霄   阅读 1.2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七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奔赴宜昌秨归这座浸润着屈原风骨的小城,在锣鼓声与歌声里,开启薅草锣鼓的文化探秘。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罗留英老师,带着大家聆听这来自巴楚农耕的回响。

图为团队成员正在观看秨归薅草锣鼓表演

屈原祠旁的场地,成了天然舞台。刚走近,领唱的高亢嗓音就穿透长空,歌词里有农活细节、生活趣事,还有对好日子的期盼。和声时而声调婉转,时而像气势磅礴,旁边锣鼓手的鼓点又密又有节奏,铜锣声清脆,混着歌声热热闹闹,让人像站在田埂上,仿佛能看见农人弯腰薅草,汗滴进土里,脸上却带着笑。

图为罗留英老师与秨归薅草锣鼓成员表演秨归薅草锣鼓

罗老师笑着说,秨归薅草锣鼓和别处不一样,得用高腔唱,节奏绷得紧,“出工不唱殃调调,收工不打丧调调”。这手艺打西周就有了,带着楚地“鸡鸣歌”的老调子,过去集体干活都靠它鼓劲,“锣鼓不响,庄稼不长”呢。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罗老师交流的场景

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得知当下机械基本取代了锄头,可这种象征着劳动人民永不服输的锣鼓声却是万万不能停的。在2022年,罗老师及其团队带着《露水一条河》上了央视,把田埂上的调子唱进了演播厅。“现在不光在村里演,还去城里舞台,就想让人知道这不是老古董,是祖祖辈辈的精气神。”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带着泥土气息的劳动号子,能被更多人听见、记住。

图为罗老师表演中要求团队成员互动跟唱场景

表演过后,见大家对唱腔好奇,罗老师现场进行互动,邀请成员们来学习体验,只听罗老师说道:“高腔得从丹田使劲,像喊山一样抛出去才够味。”她一亮嗓,“太阳出来红似火”刚落,锣鼓就“咚咚锵”接上了。队员们学着唱,要么调子太高唱破音,要么跟不上拍子,引得一阵笑。罗老师耐心指点:“心里得装着土地,嗓子里才有干活的韧劲儿。”练了几番,大家总算能跟着哼几句,虽生涩却认真。

图为“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与罗留英老师和其表演团队的合影

离开时,耳边还响着锣鼓余音。这不仅是歌声与锣鼓的碰撞,更是巴楚农耕文明在当下的呼吸。这次行程,大家摸到的不只是薅草锣鼓的刚与烈,更是传承人用岁月守护的生机。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会带着这份感悟前行,让更多人看见:节奏里的音符藏着对土地的敬畏,飞扬的歌声是正在续写的农耕诗篇,是传统最鲜活的模样。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石霄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41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