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茯”音传承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开展茯茶文化双语传播实践活动(二)

发布时间:2025-08-26 22:04   来源:大学生云报 | 王子琪 李荣荣   阅读 2.7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以立德树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为根本遵循,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在赴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开展“茯音传承·茗香致远”社会实践活动的第二天,以“智能车间参观”为主线,探索茯茶“传统为根、创新为翼”的生动表达。

图为团队部分成员合影 供图:张珂楠

智能溯源,每一片茶叶都有“身份证”

一进入宽阔洁净的三号库,队员们便被高耸的立体仓储系统所震撼。与传统印象中茶叶散堆存放的场景不同,这里的每一个茶箱都拥有唯一的身份标识——“茶叶竟也有二维码!”队员李同学感叹道。通过条形码,原料的产地、等级、入库时间等信息全部可追溯,智能机器人精准扫码、自动取料,实现了从“人找茶”到“云控茶”的跨越。这不仅极大提升了储运效率,更从源头上建立起茯茶品质的数字化信任体系。

图为立体仓储系统 供图:赵辰悦

无人车间,“连廊”串起的洁净之旅

令队员们惊讶的是,整个厂区几乎看不到工人穿梭的身影。原来,所有物料都通过密闭连廊在不同车间之间自动流转。“连廊不仅是通道,更是一条看不见的‘清洁流水线’”,讲解员解释道。从原料的精选筛分,到拼配、切割、蒸软、渥堆,全部由自动化设备完成。色选机、风选机、平圆筛等精密设备替代了人眼和人手,依据严格的标准分离出符合发花要求的优质茶料。

图为无人车间 供图:张珂楠

“数字老师傅”,精准复刻古法匠心

在最核心的压制环节,队员们看到了由泾渭茯茶自主研发的智能压制设备。它通过反复模拟老师傅的按压力度、停顿节奏和投料频率,最终输出参数化的压制程序。“科技不是取代传统,而是读懂传统、延续传统”,技术负责人表示。这台设备既保留了手工压制的筋骨感,又实现了产能和标准化的飞跃,一人一机即可完成以往七八人的工作量。

图为智能压制设备 供图:张珂楠

无菌发花,黑灯工厂里的生命奇迹

压制好的茶砖被称作“黑砖”,还需最后一道灵魂工序——“发花”。它们通过连廊被送入一号库,那里是全自动恒温恒湿无菌培养区,也是整个工厂的“黑灯车间”。在无人环境中,冠突散囊菌自然生长,绽放出金色的花朵。“仿佛整个工厂是一个巨大的生命体,连廊是血管,数据是神经,而‘发花’则是它静默呼吸、自然生长的过程”,队员王同学在观察中写道。

图为学员参观智能车间 供图:赵辰悦

队员心得:触摸到传统非遗的未来脉搏

“我原本以为非遗传承是岁月静好的慢工细活,但今天看到了它高效、精准、科技感十足的另一面。” 实践队员张同学感慨道。“这座工厂让我明白,‘守正’与‘创新’从来不是对立选项。智能科技让我们更有能力去守护那些最核心的传统技艺,让千年茯茶香飘更远。”

此次智能工厂之行,不仅是一场开阔眼界的科技之旅,更是一堂深刻的非遗现代化转型课。队员们认识到,真正的文化自信,既源于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于用当代语言和科技手段延续传统生命的创新能力。他们表示,将充分发挥外语优势,讲好茯茶“古今相生、科技与人文对话”的中国故事,为非遗传承注入青春之力。

撰文:王子琪 李荣荣

图片:张珂楠 赵辰悦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荣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88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