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三下乡·“茯”音传承 ——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开展茯茶文化传承传播实践活动(一)

发布时间:2025-08-26 21:2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李荣荣   阅读 2.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为深入探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生命力,将专业所学赋能文化传承,近日,西安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中华文脉传承团”赴咸阳泾渭茯茶有限公司,开展了为期五天的“茯音传承·茗香致远”社会实践活动。

团队以“探寻非遗技艺、激活文化基因”为主线,循着“看、学、做、访、传”五日五站的节奏,深入非遗生产一线,系统调研茯茶从古法技艺到智能生产的现代化转型。队员们以青春之力解码千年茯茶智慧,以多元形式讲好非遗故事,致力于推动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传播新“茯”音。

茶韵寻踪——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的探寻

推开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的大门,仿佛穿越时空,一场茯茶文化的探索之旅就此展开。步入展厅,巨幅茶砖屏风与茶始祖雕塑相映成趣。在讲解员带领下,团队成员沿着“茶马古道”的展示路线,通过场景还原、实物展示和互动体验,切身感受茯茶自明代以来沿丝绸之路传播的悠久历史。

图为讲解员讲解巨富茶砖屏风 供图:张珂楠

首先,茯茶文化的展示让“传承千古的中国味道”有了具象呈现。从药用、食用到饮用,茯茶形态的演变生动展现了其对生活需求的适应,使古老茶文化焕发新生。展陈中“自秦巴山区采摘原料,由经验丰富的茶师精心筑制”的记载,将每件展品都化作连接产地与匠心的纽带。通过实物展品、制茶工具和场景复原,茯茶的历史厚度、工艺温度与文化深度变得真实可感:不再是抽象的文字记载,而是立体的文化体验。

图为茶马古道AR还原影像 供图:张珂楠

二是通过复原的制茶工具与场景,再现古人制茶的匠心工艺。从原料筛选到发酵成型,每道工序都凝结着先辈对自然的敬畏。“发花”这一独特技艺的展示,不仅揭示了茯茶制作的核心工艺,更与展厅中茶马互市的场景相呼应,完整呈现了从技艺创新到商贸流通的历史脉络。三是历代茶品实物,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密码。每款茶品的命名与形制,都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诉说着地域特色与生活美学的故事。

图为学员观察显微镜下的“金花”菌 供图:张珂楠

图为显微镜下的“金花”菌 供图:张珂楠

每一件展品都见证着茯茶的千年传承,从历史传说到工艺演进,从商贸往来至民俗沉淀,完整呈现了茯茶文化的发展脉络。研学团队领队李荣荣感慨道:“这次探访让我们真正触摸到了茯茶文化的灵魂。那些斑驳的茶砖、古老的制茶工具,不再是冰冷的文物,而是先人智慧的生动载体。”队员张珂楠分享道:“最让我震撼的是‘发花’工艺展示。原来我们日常喝的一杯茯茶,竟凝结着这么多匠人的心血和智慧。这让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全新的认知。”团队指导老师苗朔菡表示,这次研学不仅让同学们系统了解了茯茶文化,更通过亲身参与制茶体验,培养了大家对非遗技艺的敬畏之心和保护意识。

撰文:王子琪 李荣荣

图片:张珂楠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李荣荣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9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