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首个全国科普月,2025年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来自山东大学雏鹰添翼公益教育社团的支教团队在山东省泗水县圣水峪镇庠厂村和苗馆镇郭家庄村开展为期 14 天的公益支教,以科普教育为核心抓手,融合多元课程体系,让科学探索的种子在乡村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用实际行动践行“两翼理论”,为乡村振兴注入科学力量。
一、筑牢科普根基:让科学实践成为儿童成长的“新翅膀”
科学普及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要让孩子在动手实践中触摸科学本质、点燃探索欲望。雏鹰添翼支教团队以“实践为先、原理渗透”为原则,打造了一系列沉浸式科普课程,让乡村儿童在体验中感受科学的魅力。
国防科技启蒙:在歼-15飞鲨纸飞机科普课上,孩子们在学习舰载战斗机知识的同时,亲手制作并放飞飞鲨纸飞机模型。这让孩子们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学习了国防科技的相关知识,理解了“大国重器”的意义,体会到科技报国的重量。
工程思维培养:纸桥承重课程中,孩子们在支教老师的带领下用A4纸搭建桥梁模型,在承重比拼中探索简单的力学原理。孩子们在试错中领悟工程设计的逻辑,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同步提升,更体会到“科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道理。
创新能力激发:智绘七巧系列课程突破传统教具限制,从经典七巧板延伸至现代智力七巧板。孩子们用现代七巧板拼出各种图案,从基础的文字、动物,到一些简单的工程机械,最后孩子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完成了一幅团队创作。在“拆解—组合—创新” 的过程中,孩子们的观察力、空间想象力、创新力与团队协作力同步提升。
二、融合多元赋能:让科普教育成为素质培养的“强纽带”
雏鹰添翼支教团的科学普及不是孤立的知识传授,而是与文化传承、审美培育、社会认知相互交融的综合教育。雏鹰添翼团队以科普为核心,联动美育、文化、环保等领域,让科学素养在多元场景中落地生根。
科普+文化传承:在传韵类课程中,科学思维与传统文化碰撞出独特火花。创意剪纸课上,孩子们用对称原理剪出十二生肖、团花等图案,发现几何对称之美;中国结课上,孩子通过观察绳结的缠绕规律,编制出吉祥结、如意结等结型,在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锻炼思维能力。
科普+美育表达:美育类课程中,科学为艺术创作提供新视角。“把夏天装进瓶子里”绘画课上,孩子们用丙烯马克笔描绘花草时,老师引导观察植物叶脉的对称纹路、花瓣的排列规律,让艺术表达融入生物科学认知;创意彩纸拼贴画课堂上,孩子们用生活中剩余的彩纸拼贴出季节、风景与梦想,在这场“变废为宝”的实践中既感受到艺术多样性,又培养科学的绿色环保意识。
科普+社会认知:视野拓展类课程让科学走出实验室,链接真实世界。3D打印与AI创意课上,孩子们用关键词描述心中的精灵,通过3D打印机将虚拟模型变为实物,3D打印技术和AI技术走进乡村,让当地的孩子们备受震撼;残障融合体验课上,老师带领孩子们了解“人体平衡”“空间感知” 的科学原理,更培养孩子们的同理心与社会关怀。
三、践行两翼理论:让公益科普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雏鹰添翼支教团的实践,正是通过公益科普架起城乡科学教育的桥梁,让乡村儿童“见世界”“懂科学”,为乡村振兴储备科学素养与创新潜力。
在前期的课程设计中,团队始终贯穿“知行合一”理念:可持续发展课程从联合国 SDG 目标切入,让孩子们通过数据理解“消除贫困”“优质教育”与科学发展的关系;气候行动课结合“双碳”目标,引导讨论“随手关灯”“垃圾分类”等日常行为对全球气候的影响,让科学认知转化为环保行动;山东大学学生自主创造的的智能垃圾分类装置展示,则让孩子们看到“科技如切实何解决生活难题”,激发孩子们向往用科技改变生活。
十四天的支教,是科学种子的播撒,更是“两翼理论”的生动实践。当孩子们拿着自己设计的纸桥欢呼,当3D打印的创意模型被孩子们小心收藏,当绿色环保的承诺融入日常……这些瞬间印证了公益科普的价值:它不仅让乡村儿童触摸科学,更让他们相信“科学能改变命运、创新能成就未来”。
此次活动得到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共青团中央大学生知行计划、西门子中国等多方支持,彰显了社会各界对乡村科普教育的重视。正如支教队员在日记中所写:“我们带孩子们探索科学的世界,孩子们也让我们看见了创新的潜力。”
山东大学学生雏鹰添翼公益教育社团秉承“造就学生终身发展之生命主体”的社团宗旨,立足专业背景,自主设计开展科普教育课程。社团联合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学生科协共同开展科普活动,在科学知识与人文关怀之间架起桥梁,成立10个月以来累计前往十个省份开展科普活动86场次,总科谱覆盖人数超9000人次,为青少年群体及全校学生提供一个既富有教育意义又充满乐趣的综合性公益教育平台。
未来,山东大学学生雏鹰添翼公益教育社团将持续深耕公益科普领域,以“两翼理论”为指引,让科学之翼助力更多乡村儿童成长,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刘盛嘉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