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实践队探访河南博物院 科技赋能解码千年文脉

发布时间:2025-08-20 20:35   来源:大学生云报 | 周娜   阅读 6.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新闻报道

6月29日,郑州大学“青创云台解码文遗,科技赋能光耀豫地”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河南博物院开展中华文脉传承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队员们通过近距离观察馆藏文物、体验数字化展示、参与文创互动、分发问卷调查等方式,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感受科技手段赋予文化遗产的新活力。

步入河南省博物院主展馆,“泱泱华夏·择中建都”主题陈列如同一部立体的中国通史。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商周庄严的青铜重器,到汉唐绚丽的唐三彩、宋元雅致的瓷器,中原作为华夏文明核心的辉煌历史脉络清晰可见。

▲图为团队成员们到访河南省博物院

国宝会说话:千年回想在耳畔

展厅深处,贾湖骨笛静静陈列。这件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物,以丹顶鹤尺骨为材,七孔精准分布。测音数据显示,其能吹奏完整五声音阶,印证了史前时期礼乐文明的萌芽。实践队成员马妍妍驻足良久,展厅播放的复刻骨笛声清越悠扬,与文物本身的质朴形态形成奇妙呼应。“资料上说,八千年前的先民,用这根笛子,把对自然的感知转化为可传承的音律,为中华文化‘礼乐传统’埋下第一粒种子。”骨笛的出土印证了中华礼乐传统的悠久起源。

▲图为马妍妍同学参观贾湖骨笛

“夏商踪迹”展区的妇好鸮尊,以青铜的厚重诉说着商代文明的特质。这件高45.9厘米的礼器,将猫头鹰的凶猛与礼器的庄重熔铸一体:鸮首昂挺,翅膀云雷纹如浪起伏,爪下蛇形底座纹路清晰。作为商王武丁为其妻妇好所制的祭祀重器,其工艺既展现了商代青铜铸造的巅峰水准,更折射出当时“敬天法祖”的礼制精神,以及女性在历史进程中不可替代的角色。实践队成员们在细致记录其纹饰特征的同时,也在关注着文物背后“器以载道”的文化逻辑——器物从来不止是实用或观赏,更是观念与信仰的物质载体。

传承:让文物“火”在现在

河南博物院运用多种科技手段,让沉睡的文物“开口说话”。实践队员们亲身体验了展厅内的VR互动项目,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历史里的人物仿佛“活”了过来。在数字化展厅,三维扫描技术让观众可以360度旋转查看文物全貌,甚至能看到一些在实体展柜中难以观察到的细微之处。队员孙嘉祥操作着触摸屏,将一件青铜器的纹饰局部放大研究:“这种互动体验太直观了,科技让文物的信息量成倍放大,理解起来更容易也更深刻。”

博物院内的文创产品也吸引了队员们的注意。他们将印有“莲鹤方壶”图案的笔记本、以“妇好鸮尊”为灵感设计的趣味摆件等商品拍摄下来。队员们还观察到,许多年轻参观者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文物照片和参观心得,常配以个性化的解读。“比如有参观者调侃某个唐代陶俑的表情‘很生动’,或者说某件古代首饰‘设计超前’。”实践队长盛欣宇介绍,“这种轻松活泼的分享方式,实际上是年轻一代用自己熟悉的话语体系参与文化传播,拉近了古老文物与当代生活的距离。”博物院定期举办的文创展览,将文物元素融入日常用品,也成为连接古今的重要桥梁。

▲图为构建云端平台与表情包创作

青年视角:在历史现场寻找文化认同

对于本次实践的团队成员们而言,河南博物院提供的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深度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泱泱华夏”展厅,汉代陶器的质朴大气与隋唐陶艺的精巧细腻形成鲜明对比,无声地展示着不同时代的审美与技术变迁。从甲骨文的神秘符号到历代书画碑刻的笔墨风流,中原文明的厚重与连续令人震撼。

成员们在参观后表示,书本上的“中原文化”、“中华文明发源地”等概念,在这里变成了可触摸的陶器、可聆听的编钟、可参与的VR体验,变得无比具体而鲜活。从黄帝故里的“根”,到历史档案中的“变”,再到博物院里的“魂”,一趟中原之行,为青年学子理解中华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深刻的现场感。

▲图为团队问卷调查收集

夕阳为河南博物院镀上金辉。在这里,每一次驻足,都是与历史的对话;每一次体验,都在激活沉睡的记忆。

河南博物院,正以其丰富的馆藏、创新的展示和生动的教育活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历史深处,感受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澎湃力量。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周娜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222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