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云报8月20日讯(通讯员 刘文进、陈嘉婧、杨妍)近日,西安邮电大学 “青禾智创 —— 农业科技赋能行动” 实践队深入陕西洛南这片承载着厚重革命记忆的红土大地。在这里,队员们将数字技术与乡村发展需求精准对接,以青春之力投身产业实践,让科技的光芒照亮乡村振兴的前行之路,使红色基因在田间地头的实干中绽放出时代新活力。
科技扎根乡土,搭建需求对接桥梁
实践队的首个实践站点选在康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企业构建的 “1+6” 产业链模式 —— 以核心种植为基础,辐射种苗培育、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六大环节的闭环体系,成为队员们重点研究的对象。在企业数字化管理中心,队员们亲身操作 “一菜一码” 追溯系统,通过扫描二维码,农产品从育种、种植、施肥、采摘到流通的全生命周期数据清晰呈现,这让他们直观且深刻地认识到科技对于保障农产品品质安全的关键作用。
凭借通信与信息技术专业的独特优势,队员们与企业技术团队就 “技术下沉” 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多轮深度交流。针对农户们普遍反映的系统操作门槛高、数据应用不充分等实际问题,队员们结合专业知识,提出了一系列具体可行的优化建议:简化系统界面的冗余功能,将核心操作步骤压缩至 3 步以内;优化数据录入流程,增加自动识别填充功能;建立分级权限管理,让不同岗位的农户只接触与自身工作相关的模块。这些建议推动了校园研发的智能监测模块与企业实际需求的精准对接。在技术研讨会上,“如何让老农也能轻松用起来” 成为大家反复探讨的高频议题,这一目标指引着队员们努力让科技从实验室真正走向田间地头,成为农户们看得见、摸得着、用得上的助农利器。
▲图为前往康胜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图为学习生产线
田间实践锤炼,让青春沾满泥土芬芳
“翻堆牛粪有机肥时,汗水顺着脸颊流下,混着泥土的腥气,那一刻才真正体会到‘农耕不易’这四个字的重量。” 实践队在洛南种植基地的劳作经历,成为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实践课。褪去校园里的青涩,全身心投入田间工作:在圣女果大棚里,蹲守数小时,仔细记录每一株果树的株高、茎粗、挂果量等数据,为后续的生长模型构建积累第一手资料;跟着经验丰富的农技人员,学习通过果实的色泽、硬度判断成熟度,掌握规范的采收、装箱技巧,这让他们对农业生产的 “标准化” 有了从抽象到具象的认知。
在与种植户的深入交流中,“怕技术太复杂学不会”“担心投入成本高不划算” 等顾虑,让队员们深刻意识到:科技助农不仅要懂代码、懂技术,更要懂农心、懂民意。为此,他们结合专业特长,针对性地开发了语音交互功能 —— 为智能监测设备植入语音控制模块,农户只需口述 “查询今日湿度”“开启灌溉系统” 等指令,即可完成数据查询、设备调试等操作;同步录制的病虫害防治知识语音包,除了普通话版本,还专门制作了洛南方言版本,确保年长农户听得懂、用得会。这种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的动态调整,正是青年学子扎根大地、服务基层的成长印记。
▲图为实地考察基地
红色基因铸魂,让责任担当更有厚度
洛南这片红色沃土,为实践队的此次行程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养分。在洛惠渠畔,当地老人向队员们讲述了先辈们在艰苦条件下肩挑手凿修建水利工程的往事,石壁上 “艰苦奋斗” 四个大字历经岁月冲刷依然清晰,让抽象的精神概念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历史印记;在老山书屋里,锈迹斑斑的步枪、泛黄的战地日记、磨损的军用水壶,无声地诉说着革命年代的赤诚与担当。老兵握着队员们的手说:“你们搞科技助农,就是在给乡村的发展打胜仗,这和我们当年打仗保家卫国一样重要。” 老人的话语让青年学子们对自身使命有了更深刻、更厚重的理解。
▲图为老山书屋学习革命精神
从御史庄园 “为民请命” 的传统文脉,到仓颉小镇传承千年的文化基因,队员们在调研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要筑牢产业发展的 “筋骨”,更要滋养精神文明的 “灵魂”。红色记忆与时代新景的交相辉映,让 “为人民服务” 的信念在队员们心中愈发清晰坚定。
▲图为参观御史故里
实践虽然短暂,但队员们带着满满的数据、深刻的感悟返程,更带着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的坚定信念重新出发。此次实践充分印证:青年的成长,需要以扎实的专业本领回应基层需求,以深厚的红色基因锚定前行方向。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西安邮电大学的学子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春的价值,在于将智慧转化为改变乡土的力量,让科技之光照亮乡村振兴的道路,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持续传承、永葆生机。(撰稿:陈嘉婧 图片:杨妍)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陈嘉婧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