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汉中沃土——西邮学子探寻中华文化传承密码

发布时间:2025-07-27 18:52   来源:大学生云报 | 赵仲为   阅读 1.1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报告总结

大学生云报7月27日讯(通讯员 赵仲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要发挥好博物馆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人类文明的重要作用,守护好中华文脉,并让文物活超来,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西安邮电大学 “汉风拾遗,文化传薪” 文化实践团队在带队老师陈浩铭的带领下于7月18日至7月24日奔赴陕西省汉中市,成功开展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图 1 :西安邮电大学“汉风拾遗,文化传薪”文化实践队抵达汉中合影


溯史汉中| 古汉台博物馆史迹追寻之旅

图 2 :西安邮电大学“汉风拾遗,文化传薪”文化实践队抵达古汉台合影

在汉中市中心,有一处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瑰宝 —— 古汉台。作为汉中 “汉家发祥地” 的标志性遗存,承载着两汉三国时期的风云际会,馆内珍藏的石门十三品等文物,更是镌刻着中华文明演进的密码。

图 3 :同学们在拜将坛与韩信背影合影

在这场追寻中,同学们不是旁观者,而是 “历史对话者”。面对韩信雕像,他们不止听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典故,更感悟 “知人善任、勇毅担当” 的治国智慧;凝视《石门颂》刻石,触摸的不只是汉隶笔画,更是古人攻坚克难的开拓精神。沉浸式追寻让文物 “活” 起来,让历史可感可知,成为培育信仰的生动教材。

图 4 :带队老师陈浩铭向同学们介绍石门十三品背后的文化故事

当同学们在研学手册写下 “从汉家雄风懂家国担当”“于古人进取中明奋斗方向” 等感悟,标志着历史养分已融入信仰土壤。这种信仰非空洞口号,源于对民族文化的深刻认同 —— 认同汉先民 “凿石为门” 的坚韧、古汉中 “丝路源头” 的包容,以及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这份认同,为 “筑牢信仰之基” 提供了坚实支撑,让个体追求与民族文脉同频共振。


味韵汉中| 面皮背后文化风俗探索之旅

在汉中,热面皮不仅是美味,更是承载历史、温情与青春使命的文化符号。西安邮电大学实践队与当地面皮协会开展的 “味韵汉中” 探索之旅,以面皮为切入点,在非遗传承、文化交流与精神传承中书写动人篇章,为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融合提供了生动范例。

图 5 :西安邮电大学“汉风拾遗,文化传薪”文化实践队与汉中面皮行业协会副会长黄斌合影

汉中热面皮作为陕西非遗,历史悠久、技艺独特。从籼米经6-8小时浸泡、“三磨三滤”取浆,到蒸制时把控笼布与米浆厚度,再到用本地香醋、线椒油泼辣子调味,每道工序都凝结着汉中人民的智慧,传递“热、鲜、香”的风味密码。

图 6 :同学们品鉴汉中热面皮

美食传递的不仅是味觉享受,更是人间温情。疫情期间,“幸福热面皮” 无偿为西安邮电大学师生提供食物资助,这份烟火气中的温暖,成为双方签订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的动人注脚。当灾难来袭,热面皮化作连接彼此的情感纽带,跨越空间传递着关怀与力量;当疫情消散,这份温情延续为合作信任,促使校协携手搭建实践平台。

图 7 :带队老师陈浩铭与汉中面皮行业协会副会长签订双方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

同学们学面皮技艺,读懂坚守与匠心;承疫情温情,感悟互助担当;在文化探索中,肩负非遗传承使命。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传播者,青春力量与非遗双向赋能,让汉中热面皮的文化故事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雅乐汉中| 汉调桄桄非遗戏曲传承之旅

汉调桄桄是明代末年关中秦腔与汉中方言、民间音乐融合而成的戏曲瑰宝,以梆子击节,2006 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在传承创新浪潮中,其传承发展中心与高校合作开启新篇章 —— 经带队老师陈浩铭与中心主任赵红洽谈,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签约挂牌,这既是校馆合作里程碑,更是传统戏曲与青春力量交融、助力 “戏曲进校园” 及非遗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

图 8 :西安邮电大学“汉风拾遗,文化传薪”文化实践队与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演员们合影

“不是简单的场地提供,而是要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戏曲传承的‘局内人’。” 赵红主任在签约仪式上的话掷地有声。

图 9 :带队老师陈浩铭与发展中心赵红主任举行挂牌仪式

陈浩铭老师强调,这是高校“文化育人”的生动实践。大学生触摸百年戏服绣纹、唱出秦腔余韵的“欢音”,让传统文化不再是课本冷词。实践基地联动高校戏剧课与非遗社团,形成“课堂学习—基地实践—校园展演”闭环。

图 10 :汉调桄桄省级传承人李雅芝老师教授团队成员们汉调桄桄基本技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一位女生说,原以为水袖飘逸易学,实则需全身协调,手臂常酸胀,李老师告知每个动作都含情感表达,让她懂了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汉调桄桄传承发展中心与西安邮电大学的合作,是传统与现代、非遗与青春的对话。以实践基地为平台,青春力量注入让非遗焕发生机,非遗融入育人让青春饱含文化担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赵仲为    责编:赵慕晨 + 投诉举报

3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