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家书:李慰农信札中的青岛抗战精神》

发布时间:2025-08-20 17:07   来源:大学生云报 | 杜亚南   阅读 9.8千+一键复制本页标题和网址

实践报道

青岛市党史纪念馆珍藏的数页1938年家书,在尘封八十余年后,其隐藏的历史信息被现代科技成功解读。这些家书的书写者是青岛早期工人运动领袖、中共地下党员李慰农烈士,写于青岛沦陷日寇之手的艰难时期。2025年7月,青岛科技大学“薪火传承”志愿实践队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了这批珍贵文献背后的秘密,为还原青岛沦陷区抗日斗争史提供了关键实证。

一、高光谱成像:解锁字里行间的隐秘指令

实践队研究的核心是应用高光谱成像技术对李慰农烈士家书原件进行非接触式检测。该技术能够捕捉物体在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范围内精细的光谱反射特征,从而识别肉眼及普通相机无法分辨的微弱痕迹或化学物质差异。

在表面文字为“近来生意艰难,茶叶价格看涨,需速备足货源转运威海……”等看似寻常家事或商业往来的内容下,高光谱成像仪清晰地揭示出利用茶汁密写的多行指令。经过图像处理与光谱分析比对,研究团队确认了至少4条独立密写信息。关键解码成果包括:“速转威海”被证实为一项紧急转移地下工作者或重要物资的行动代号,“购茶叶”实则是秘密运送弹药的代称指令,其他密写内容还涉及人员联络暗号及行动时间节点。

技术负责人指出,密写材料的选择(茶汁)具有隐蔽性和易获取性,其光谱特性与墨水不同,为成功隐藏信息提供了物理基础。这种加密方式反映了在日寇严密封锁和严密审查下,地下工作者传递情报的智慧与风险。

(图为邓恩铭的家信以及使用过的算术书和砚台 杜亚南供图)

二、历史背景还原:家书与青岛沦陷初期的抗争实践

李慰农并非孤立地书写这些家书。实践队结合青岛市党史纪念馆馆藏档案、青岛港历史日志、日伪时期档案(部分来自敌伪档案解密资料)及地方史志,系统梳理了李慰农在1938年的活动轨迹与斗争实践。

历史资料显示,1938年1月,日军侵占青岛。李慰农时任中共青岛市委委员兼大康纱厂(现国棉一厂前身)支部书记。这一时期,他利用公开身份——经营“德昌泰绸缎庄”的商人作掩护,实际负责领导青岛港区及部分工厂的抗日活动。家书中提及的“生意艰难”,经研究团队考证,与当时李慰农组织发动的针对日寇的工运斗争密切相关,特别是破坏日军物资运输的行动导致其“商业”活动受阻的真实写照。

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关联是1938年中发生的“棉纱焚毁事件”。根据港口记录和工人回忆录,李慰农领导大康纱厂工人,秘密策划并实施了焚烧日军囤积的、准备运往前线的大批棉纱,旨在破坏日军“以战养战”的战略。这一行动给日寇造成了重大物质损失。家书中那句“青岛乃吾血肉所系,誓与之共存亡!”的誓言,正是书写于此类直接斗争时期,体现了他与青岛共存亡的决心和共产党员的担当。

(图为青岛大康纱厂工会相关图片 杜亚南供图)

三、地下网络运作:家书传递的通道与机制

密写指令的发现,引出了对青岛沦陷时期地下交通网络的深入研究。实践队依据李慰农家书内容指向、相关人员的回忆史料及馆藏的一张1943年手绘地下交通联络图(复制件),重点复原了以台东镇为核心的地下交通线。

研究表明,这条交通线构建了一个“三位一体”的隐蔽网络:1.  商铺节点: 如“德昌泰绸缎庄”本身即为秘密联络点兼指令发出地。2.  民居中转站: 分布在台东镇区域的可靠居民住所,用于短暂停留、信息中转或物资藏匿。3.  公共设施掩护点: 包括特定教堂等场所,利用其人员流动频繁的特性进行接头或传递。

家书正是通过这条复杂而精密的网络,由交通员冒险传递至威海等目的地,最终将党的指令送达相关抗日力量。这揭示了青岛作为沦陷港口城市,其地下斗争高度依赖严密的组织性和因地制宜的伪装策略。

其承载的忠诚、智慧与无畏精神,在新时代获得了新的解读与传承,持续为青岛这座城市的红色血脉注入力量。

(通讯员:杜亚南 刘依然 刘雪凤 朱凌晓)


声明:凡来源或标记以“大学生云报”之内容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至发布之日起三日后方可原文转载,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有效联系方式。

审定:杜亚南    责编:赵旭 + 投诉举报

319 赞
  • 相关新闻
    为你推荐